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分配三要素看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任何分配方式都包括分配的客体、分配的主体和分配的原则等三个基本组成要素,这是分配方式的统一性所在;每一种具体分配方式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定,这些特殊的规定和特点表现为一种分配方式与另一种分配方式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构成每一种分配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客体、主体和分配原则具有特殊的规定和具体的含义,其实质是要素所有者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文章提出,财产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法权基础,要素财产私人所有制和私人所有权使要素所有者获得了法律上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企业所有权而不是要素财产所有权支配着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企业所有权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体、主体和分配原则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以来,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按要素分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能否笼统提是按要素分配?本文认为,不能。因为作为市场经济共有现象的按要素分配不包括按劳分配,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才包括按劳分配;任何社会市场经济中按要素分配的各种方式都不可能处于平等地位上,总有一个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要素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为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在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依据的认识上,主要存在四个分歧性观点:“深化”和“扩大”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公有制形式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本质以及所体现的思想和分配原则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当以要素所有者对要素的关系为依据,以生产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划分多种分配方式及其结合形式;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结构可以反映分配的社会性质;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共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分配原则,二者的结合是分配一般与分配特殊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6~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基于C-D生产函数的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产出弹性为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的产出弹性为负,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此外,信息基础设施的五项指标都会不同程度地加大要素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的最公平的分配方式,然而,其劳动计量上的技术性难题决定了只能在公有制经济绝大多数行业中按凝结的有效劳动分配。我国现行分配政策与按凝结的有效劳动分配偏离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工资制度的改革和收入政策的调整加以矫正。按要素的均衡价格分配需要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同时,还要有政府对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按要素分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但会造成社会难以接受的贫富悬殊,后者亦需要政府收入政策的调节。一切非劳动要素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按其均衡价格分配。就劳动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价格分配则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前者适用于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可计量领域;后者适用于一切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中劳动不可计量方面。  相似文献   

7.
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是以产品经济为其实现条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企业,因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普遍采取的是按要素贡献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因此,将按要素贡献分配确立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基本制度,取代现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与现实中实际采取的分配方式相吻合,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客观要求。十六大提出的按要素贡献分配的立论基础,将要素按贡献分配确立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并不意味着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对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及劳动收入这三个概念经常混淆。按劳分配,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  相似文献   

9.
“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对收入分配原则的创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原则的运用,是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这两个创新命题是收入分配理论的次优选择,是非均衡中间道路模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由于这两个命题各自都可以派生出三种分配原则或方式,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收入分配思潮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探讨这两个命题的科学内涵.实行兼顾先富与共富原则,在高收入阶层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使低收入阶层收入保持适度增长;兼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使劳动者收入也保持一定幅度增长.科学的选择这种收入双增长的格局,是保证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我国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理论的探索过程与不足,讨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现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公平含义、分配是否必须出清、公司自身能否成为分配主体以及剩余归属。本文结论如下:(1)按要素贡献公平分配中的公平应理解为相对公平,其含义是没有要素所有者感觉到分配过程存在明显不公平。(2)公司自身能够且应该成为分配主体。(3)分配未必出清,只有在公司解散或破产时,真正的出清才会出现。(4)剩余不应为股东独占,应赋予股东之外的其他要素所有者参与剩余分配的权利和转让该分配权利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不能用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也不能相反。马克思科学地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区别开来 ,在分析和论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瓜分剩余价值的同时 ,也分析和论证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要正确评价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探讨了公平机制。认为市场经济下初次分配的理论依据是按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但实际上是按要素的市场价格分配,市场供求关系常常使得要素价格或多或少偏离要素"贡献",即"所得"与"应得"不符,从而产生了要素"公共剩余"即经济利润,且"公共剩余"总是被强势生产要素支配或占有。所以,在我国当前强资本弱劳动的基本格局下,要实现劳动分配的公平必须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3.
生产要素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以及管理才能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生产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决定因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根据,市场经济使按生产要素分配成为必要和必然的选择。在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采取有效举措,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也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关系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关分配的论述出发,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涉及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在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前提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原则,可以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存于现阶段的经济关系中,这是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共存决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即根据要素所有者投入生产的要素贡献大小获取相应报酬。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应当以价值形式为主确定的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其效率为依据进行收益分配,并且必须依靠市场和通过市场来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不能等同看待,也不能互相包含,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国际经济生活凸现了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最佳配置所驱动的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历史进程 ,其速度、内涵、外延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其利益流向和运行方式与社会历史形态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般物质基础,而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增长的环境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是通过社会分配环节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后期利益竞争使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差距扩大。要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化解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就必须通过社会分配使经济增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就需要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与谐社会建设的分析模型,并依此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低迷,也未能阻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总结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要素,结合当前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未来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