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联语中,有不少是谈论读书的,读来有趣,效之受益。读书先要立志。受人称颂的明代清官海瑞自题一联谈到此,即为:读圣贤书,干国家事。同是明代人的东林党首领顾宪成于东林书院大门两侧题有一联告诫其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撰联:“读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著活人书”。徐特立先生应湖南一青年的要求,赠书一联:“有关家国书常  相似文献   

2.
晋代诗人陶渊明爱书如命,长期勤奋读书,他曾写有一副自警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无书不读,他曾手书一联明志:发奋识遍天下牢;立志读尽人间书。宋代诗人陆游酷爱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甚至把自己的书房也取名“书巢”。他的一副读书联,更为千古传诵: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迷流年。明代画家、文学家徐文长嗜书成痹,他的书屋图书满架。他曾有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显示了一个学…  相似文献   

3.
楹联的格式特点之一是灵活不拘,可长可短。过去一般认为昆明大观楼联最长,共180字,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等。其实比大观楼联字数多的联很多,如李大钊挽孙中山联212字,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道观联394字,钟耘舫题四川江津县城楼联竟长达1612字。至于短联,一般则认为是四字、五字联,其实不然,也有短至三字、二字甚至一字的。三字联也不少见。鲁迅少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老师出上联"独角兽"让学生对。有的学  相似文献   

4.
培养阅读从识字开始,家长与孩子一起读,共同体验读书的快乐;创造读书的氛围,让孩子与书为伍,与书为友,感受书香;呵护读书的兴趣,激发读书的欲望,让孩子喜欢阅读,在阅读中成才。  相似文献   

5.
正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联",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徐渭以此联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相似文献   

6.
读书是为了成才,带着疑问读书则是在缩短成才周期的路上享受阅读的喜悦,以便快乐成才。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这都是"一言以蔽之"单方面夸奖好书,并且勉励人们读书好。古人提倡在不疑处见疑才是真功夫,在这种读书法的洗礼之下,流传下来的当然都是好书,乃至被好读书者称为经典。带着质疑深读经典原著,不仅可以享受阅读的喜悦,而且在读出独到见解后,还可以参与热门话题的争论,感受群读的解读见地的丰富与多元带来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在实施新课改和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提高读书效益,做到读、用结合,必须关注三个问题:读书要学理论,但更要切合实际;读书有消遣,但更多的是使用;读书为己,但亦利人.只有这样,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联”“连”二字都是常用字,它们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所谓古今字,即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如果联、连是古今字,两字纠缠不清便带有某种必然性,但此说在学界似并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鲁忠群 《宁夏教育》2009,(7):118-119
读书是一个有知识人做学问的基本功,是一个文化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读书,能使人通晓古今,高瞻远瞩;读书,能使人洞明世事,虚怀若谷。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更要在我们的校园大兴读书之风,共同构建书香校园。一、构建书香校园的关键在校长。校长要成为读书学习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点明了校长在学校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家庭不重视;缺乏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书源有限;受电子传媒影响,等等。解决办法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家校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书香中成长,在书香中成人,在书香中成才。  相似文献   

11.
文人的家风     
<正>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  相似文献   

12.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常见于名山大川,亭台楼阁,是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那些绝妙佳联,为湖光山色增添无穷趣味,看后即令人叹赏,历久不忘。古往今来,劝人读书励志的楹联也有不少,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等等便是。还有一些读书楹联,也写得极有趣味,且慢慢看来。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这幅楹联写出了读书与积德的关系,指出要想具备高尚的人品,必须读书。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应该怎样看书和做人,这幅楹联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看书眼界要…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利用图书馆勤奋读书成才的典范 ,当代学子的成才更是离不开图书馆 ,以及如何利用图书馆成才等三个方面对主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读书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读书能使人晓事明理,接过前人之棒。有阅读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蔡各庄小学通过"四要式海量阅读"的大阅读活动思路,让阅读的欢乐充满整个校园。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与儿童的成才直接相关,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学习习惯好,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说起读书,恐怕好多人都会说,读书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书是一种爱好;把读书当作消遣,可以说这种方式的阅读是可有可无的;把读书当作爱好的,那读书的意义就比较深远了。因为喜欢,所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一种兴趣经时间的培养下就成为了习惯。读书的习惯就这样在时  相似文献   

16.
论书与读书     
少年读书,能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水  相似文献   

17.
名人家教联     
明朝著名书画家徐渭,为了教育子女认真读书,晚年曾写过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奇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意为: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是把学生雕塑成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双语学习》2009,(7):I0013-I0013
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我最欣赏的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象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相似文献   

20.
林东溪 《现代语文》2014,(8):99-101
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常言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多读书,才能写文章,会读书,才能写好文章。写作以阅读为基础,古今学者均有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