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词。50年代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似乎是“语言”学派胜利了,80年代的“语言文字训  相似文献   

2.
持续几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已经"冷场"了,但热闹过后似应有个沉淀,本文算一个不像样的答卷吧. 一、偏了语言学,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语,语言(言语)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词。语言 (言语 )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看看我们的教材,基本是以语言学的路数和体系编写;听听我们的课,基本是以语言学的“招数”分析文学作品;翻翻我们的试卷,基本是以大学语言系的标准和方法来编拟试题。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传统学科。“语文”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多种说法,如“汉语文学”、“语言文字”、“语言文章”等等。依照现行语文的教材内容,语文课至少包含文字、语言、文章、文学及文史知识诸种因素,这是毫无疑义的。如果从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看,则语文课还应包括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等项教育在内。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担  相似文献   

5.
早在50年代末,就有人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即反对出现两种偏向:在语文课上强加一些空洞的说教和让过多的文学分析取代学生的学习。到了90年代末,又掀起了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社会震荡最大的一次关于语文学科性质问题的大讨沦。教育工作者面对这场大讨论,不能不深深感到了一种困惑:“语文.你到底姓什么?”  相似文献   

6.
从 1997年 11月份开始,《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相继进行了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多,影响之大,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笔者本着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 (当然完全是个人的意见 ),以此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添砖加瓦。 一、偏向了语言学,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文学课的教学,有一个根本宗旨是不能偏离的,即把文学课上得具有文学味。长期以来,中学课堂上的文学课没有将“文”和“道”的关系处理好,要么上成了“语文版”的政治课,成为“时代的传声筒”;要么上成了生活课,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言人,长此以往,让中学生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文学在学生心中卷不起波澜。20世纪60年代,语文界曾有过一次要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大讨论。其中有一位叫洛寒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名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文章,文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内涵,在当时影响很大。几十年过去了,教育观念也在不断…  相似文献   

8.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应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吴国森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弊端甚多,其症结何在?我以为在于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首要任务认识不清,没有将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一、语文课为什么强调语言文字训练?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所谓“语文”,叶圣陶...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然而,在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以来,一些教师把初中语文课上成视频展示课或"文学鉴赏"课,完全脱离了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作为语文学的工程学科,担负着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开发语文智力、进行语文德育、渗透语文美育等多重任务。这些任务只有通过语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才能顺利完成。建国近五十年来,语文教育曾经出现过三种偏向:一是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它片面强调了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二是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它片面强调了语文课的文学教育任务;三是把语文课教成语言课,它片面强调了语文课的语言文字教育任务。这三种偏向究其根源,是不明确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浓郁人文性的双重特质,是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主要矛…  相似文献   

12.
常听见有人评课说某人的这节课很有语文味。语文是什么味道的呢?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味就是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得到很好提高的课堂渗透出来的气氛。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简简单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怎样衡量一节课是否有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3.
积淀语感:语文素质教育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90年代,基础语文教育中对语感教学的重视和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12套语文教材经过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在全国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试用教材,汉语的优点和特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得以展现。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也逐步由“着重理解课文内容”转变为“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具体的改革课题也把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正在破除以教师为主,以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传统观念;更新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相似文献   

14.
说“训练”──再评“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南京倪渝根语文教学,除了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之外,还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造,要重视情感教育。不能只讲知识,不讲情感的潜移默化。语文课对学生情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重要。─—柳斌《语文教学有待改革》(载1994年...  相似文献   

15.
反思篇早在 5 0年代末 ,就有人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即反对出现两种偏向 :在语文课上强加一些空洞的说教和让过多的文学分析取代学生的学习。到了 90年代末 ,又掀起了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社会震荡最大的一次关于语文学科性质问题的大讨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场大讨论 ,不能不深深感到了一种困惑 :“语文 ,你到底姓什么 ?”简而言之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 ,她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用于生活。单从教学上看 ,乃是基础中的基础 ,按道理我们都对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可看看我们的成果 :大部分学生错字连篇 ,词不达意 ,…  相似文献   

16.
一个勿须忧虑的口号──也谈“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深圳市福民小学吴炳林“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这一口号的实质,是要求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我认为这一口号既符合“大纲”的要求,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周雨明 《湖南教育》2007,(11):10-11
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时候,我们曾喊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于是语文陷人了机械训练繁琐分析的泥潭;而当前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语言文字训练毫不留情地全盘抛弃!正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凌空蹈虚综合症”。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言”与“意”.犹如鱼和熊掌,常常处于“二者不可得兼”的状态。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语文界开展过一场关于“文”与“道”的争论,最后,大家达成了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应该上成真正的语文课的共识。到了“文革”时期,语文教育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