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共合写了32篇论文。李政道曾经写过:“杨振宁和我的合作,和当时物理的发展十分契合,并且反映了当时的精神。我们的合作紧密而且成果丰硕,是既竞争又和谐。我们共同的工作激发出我们最佳的能力。结果远比我们各自分开来工作的总和要好得多。”杨振宁也曾经说他和李政道合作是令人羡妒的。1956年他们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也使他们成为头两个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那一年…  相似文献   

2.
1952年,爱国斯坦在读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著的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请其助手找他们询问,可否和他讨论。李政道和杨振宁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3.
魏忠 《今日教育》2015,(2):62-63
20世纪40年代,有两位中国年轻人,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前后来到美国就读,然后又被同一所名校普林斯顿大学招聘,与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成为同事。30岁出头时,两人的一篇文章,获得了第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5年以后,合作发表了30多篇论文的两个人却因为论文排名问题在以后的50多年中不说一句话。这两个人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相似文献   

4.
杨振宁与李政道1949年初次合作,1957年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他们1962年竟然决裂分手.在科学上分道扬镳。在生活中形同陌路,一直到现在进入老年后。两人仍不能释怀。这个中国科学发展上的阴影、国际科学界的憾事,真有点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5.
李政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美国、中国、意大利三国的科学院院士。1957年,当时只有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从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正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两位获奖者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尽管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国内却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李政道在当天早上接到瑞典科学院的电话通知以后写道大猷师尊鉴:  相似文献   

7.
焦飞 《物理教师》2007,28(10):43-44,46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因为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诺贝尔奖.2007年是李、杨获奖50周年纪念.50年来,他们的壮举激励和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少年和科学工作者,他们的成才之路、赤子之心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研究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朋友们,相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大名你一定听说过吧?他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杨振宁在读书和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呢?今天,我就给你讲讲杨振宁的“  相似文献   

9.
李政道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1957年31岁时就和杨振宁博士一道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世界上获诺贝尔奖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英国的和其父合作而成功的布雷格),周恩来总理曾用四字评论说:“李(政道)精于学”。  相似文献   

10.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杨振宁这个名字是同宇称不守恒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正是这个理论的创立,使杨振宁成了诺贝尔奖的获奖人之一。其实,杨振宁的最高成就和他对科学最杰出的贡献,是早在他同李政道一起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之前,于1954年和罗伯恃·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  相似文献   

11.
杨振宁1942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得学士学位,1944年得硕士学位,1945年圣诞节前后到了芝加哥,1946年1月正式报名进芝大当研究生,1957年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出版一年多的英文本《杨振宁论文选集》(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全书五八五页,前头  相似文献   

12.
我对于我具有中国的传统和背景,一如我对于源起于西方对人类文明一部分的现代科学的投身,同样地感到骄傲1957年12月11日,两个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奖的领奖台,他们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象征着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奖坛。亿万中国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和无比自豪,他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高度赞扬李政道的物理成就和治学精神,并称赞李政道:李精于学。李政道是亚洲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与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与杨振宁是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很想了解李政道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爱国热情,很想了解这位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由蒋东明学者撰写,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李政道传》,就是一本全面而系统介绍李政道一生的人物传记。传记首先介绍了李政道的学习历程。李政道出生于名门望族里。温暖的家庭生活,良好的家庭环…  相似文献   

14.
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给了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他们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公认的宇称守恒定律,从而开拓了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纪元。1956年,青年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解读“q-g疑谜”时,发现在所有的强相互作用里,宇称守恒的证据非常充分,但在弱相互作用里却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于是他们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不成立!但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为,宇称守恒这条物理学上的金科玉律,绝对不可能违反。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庄炎林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美国卷同时收录了介绍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两篇文章.其中新华社名记者顾迈南等撰写的<李政道>文称:"当时,李政道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中国籍科学家(此时杨振宁已入美籍)";而拙稿<杨振宁 >却说获奖时的杨振宁是"旅美华人科学家","当时还未加入美籍".那么,杨振宁究竟何年加入美国籍的?他当时为什么要申请入美国籍?  相似文献   

16.
方舟子 《成才之路》2012,(8):99-I0016
正20世纪几项重大物理学发现都伴随着打赌,甚至一项研究还不止一拨人在赌。例如,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预言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至少有三拨人为此打赌,其中包括大物理学家费曼,他以50美元比1美元打赌宇称守恒。第二年,费曼就认输了。吴健雄等人用实验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预言,杨、李也因此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证实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假说。后李政道、杨振宁藉此摘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而吴健雄则无缘诺奖。尽管如此,这并不能掩盖吴健雄在科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中,她始终抱着一颗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心,不畏艰难、细致严谨,实验设计富有创造,并体现了正义的科学伦理道德观;在研究之外,她关心教育,致力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六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但他们都与1949年以后的中国内地教育没有关系。杨振宁、李政道是1949年以前在中国内地受的教育。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是在中国台湾和美国受的教育,崔琦是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受的教育。那么,这样一个事实能够说明什么呢?我想,能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智力天赋是世界一流的,这不是虚假的民族自信心,90年代以来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人类学上得到了证实。二是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内地(大陆)的教育存在…  相似文献   

19.
道德权利一直是令功利主义理论备受非议的原因之一,在密尔修正了边沁对道德权利的看法之后同样受到质疑。普遍认为里昂斯的“功利与权利”已构成了对密尔理论最有效的批评。事实上,里昂斯的功利与权利的概念和论证路径与密尔对道德权利的界定与论证路径不同,两人对作为道德权利的基础界定有异,这最终导致里昂斯对密尔的道德权利批评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20.
肖川 《青年教师》2006,(8):42-4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康文、崔琦),但他们都与1949年以后的中国内地教育没有关系:杨振宁、李政道是1949年以前在中国内地受的教育:丁肇中、李远哲、朱康文是在中国台湾和美国受的教育,崔琦是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受的教育,那么,这样一个事实能够说明什么呢?我想,能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智力天赋是世界一流的,这不是虚假的民族自信心,1990年代以来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人类学上得到了证实;二是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内地(大陆)的教育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