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武的绘画思想散见于其诗文题跋以及一些零散的言论中。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只收了他一篇《论传神》。研读苏轼的那些有关绘画的诗文题跋以及零散言论,我在赞赏他对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在不同时间、场合的一些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在我看来,苏轼绘画思想存在矛盾这并不奇怪,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或略而不论才值得奇怪;因为这些矛盾之处极有可能隐藏着反映苏轼绘画思想和宋代绘画具体情况的重要信息。 综观苏轼画论,其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 区分文人(士夫)画与众工(画工)画。如“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这些言论中对士人画与画工画作了明确的区分对比。 推崇士人画,贬低画工画。主要理由是画工画拘泥于形似,“无一点俊发”,在对对象的把握上或能“曲尽其形”,不能掌握其“常理”。 在创作意态上,反对拘于物象,描头画角,提倡直抒胸臆,流露真性情。他在《自题郭祥正壁》诗中现身说  相似文献   

2.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4.
正钱选(1239—1299),字舜举,号玉潭,浙江吴兴人。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合称为"吴兴八俊"。其工诗,善书画,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时。钱选与赵孟同乡,赵孟早年曾受其画风影响。钱选是个性情豁达的人,嗜酒,且不醉不能画:"惟将醉醺醺然心手调和时,是其画趣,画成亦不暇计较,往往为好事者持去。"他还是个倔强的文人,  相似文献   

5.
正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后人对前人一种文艺现象的认定与归纳。对于文人画可溯源至汉的观点,我不以为然。文人画,无疑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现象。明代董其昌断言:"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因为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能够自成体系的体现文人士夫画的特征,更缺乏这种系统的感知与创作实践。文人画不同于民间绘画、宗教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两宋与明清画风的交替时期,倪瓒的“逸气”努力促进了文人绘画质的飞跃。无论从董其昌“以禅论画”到石涛“一画论”,都是在儒、道、释三种思想渗化的过程中,激发着新传统的创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元代文人的绘画创作不求形似,注重自我胸臆的抒发,诗、画艺术之内容、审美、气韵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交融会通,从元初赵孟頫至“元末四大家”,文人画日趋成熟。明末清初,以渐江、査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承袭了元代文人诗画的创作传统,“新安四家”对元代文人诗画的接受体现在相似的人生际遇影响下形成的淡泊名利、以诗画自娱的思想个性;注重抒情写意的绘画表现;会通诗画一体的审美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汉代以来文人士夫在皇权一统的仕宦生涯中。逐渐衍生的“出(出仕)处(归隐)”平衡心理结构,魏晋时期经过郭象等人的玄学阐释,使之成为文人士夫亲近山水并使山水画映射文人品格意趣潜在的关键性因素。山水画蕴藉着古代文人对“出处”关系的调整手段,它们体现在山水意象从“比德”观念到“山水以形媚道”,再到“身即山川而取之”的递次转变上,逐渐使山水画在文人仕宦的日常生活中具备了“不下堂筵,坐穷丘壑”的审美功能。像《卢鸿草堂十志图》《王摩诘辋川图》及《李龙眠山居图》等作品,也成了后世文人化解“江海之思”。疗治尘嚣羁锁之“心疾”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中追求一种“综合的艺术作品”,强调各种艺术门类的渗透。凌叔华既是“五四”时期重要的小说家,同时又是一位丹青妙手,自称“生平用工夫较多的艺术是画”。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将从散点透视、圜道思维、系列小说等角度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源渊流长,博大精深。在绘画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有许多文人乐意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绘画创作与哲学精神相结合,出现了由文人士大夫介入的简淡闲逸的绘画风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人画)。无论卷轶之浩繁,还是阐释之精微都营造着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象。他们以孔孟儒学、老庄道学和禅宗佛学为根基,以丰厚的文学理论为素养,以广泛的艺术实践为依托,寄情与画、托物言志。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风格,开创了“温和文雅”、“消散简远”的绘画局面。  相似文献   

11.
傅玄对《管子》“轻重”篇作出的“鄙俗”二字的评判,揭示出“轻重”篇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性质。以此为基础,从管仲思想与《管子》“三匡”、傅玄的思想倾向、“轻重”篇是对“三匡”的悖谬亦是对傅玄思想的背离三个方面,初步解析“鄙俗”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2.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赵朴初先生与季羡林先生连袂发起编辑出版《佛教画藏》,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巨大美术出版工程。赵朴初先生为《佛教画藏》写了总序言。这是一篇义理深邃、内容丰富的重要文章,它深入浅出地论述佛教义理与佛教艺术的辩证关系,提出许多精到的见解,是佛教文化研究的纲领性、指南性文献。文章对《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试作解读,同时结合佛教研究、特别是新疆佛教艺术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作辨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倪瓒一生虽无关于画学的理论专著问世,但偶见于其诗文、画跋中那只言片语"逸"的言说,加之萧疏简淡、独创性灵的"高逸"画风,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风范.文章梳理倪瓒绘画中"逸气""逸笔""逸格"之间的关系脉络,蠡测其"逸"诸因素之间的内蕴关联.  相似文献   

15.
“黑白”作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主要的色彩语言 ,已经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墨文化” ,但这种对于“黑白”的喜爱 ,近来在一些中国现代抽象油画中也屡有体现。其中综观中国现代抽象油画的代表人物———赵无极先生油画作品的画面色彩构成 ,可以发现“黑白”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并且由“黑白”在画面中组成了有别于欧美抽象油画的气韵和画面空间 ,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抽象绘画形式。所以研究“黑白”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地位及成因 ,以及这种地位所形成的画面效果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抽象油画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厚而清"艺术理念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厚而清”的艺术理念,既是浙、常词学旨趣的整合,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的整合,更是陶潜情结的转移印证。“厚而清”词说的哲学基础是理学,自蕴着求新变的机制,既是道德本心的象征,也是存养工夫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刘熙载在人文合一中尤重人品、在“道艺合一”中尤重“知道”的道德批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宋代画学中的"天机"及其儒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机”在宋代画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思维范畴,还有着多层面的深远奥义。“天机”的本质要义渊源于《易经》中的“畿”。庄学中的“天栈”是对《易经》中“畿”的发展,宋代儒学又对“畿”有所深化。画学中“天机”充分体现它的哲学品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受过中等和高等以上教育的人,在相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文艺工作或技术开发,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良品格,做到"穷则以道而自重"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达则枉道以从势"的现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只有修身弘道,兼顾"穷"、"达",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9.
"六法"的提出,为我国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比较抽象又放在第一位,既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又是对作品评价的标准。但对"气韵生动"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则一向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