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威 《华章》2013,(19)
鄂伦春音乐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悠久的历史。其蕴含着鄂伦春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鄂伦春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分析鄂伦春音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策略,为鄂伦春音乐保护和旅游经济策略研究从宏观上提供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是黑龙江地区世居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的、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和人物崇拜等多神崇拜体系,上中下三界的宇宙观,并有能够沟通人与鬼神、来往于天界、人间和阴间三界神职人员萨满,以及与之相应的祭祀活动仪式。在清代,黑龙江地区的满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库页等少数民族依然普遍信奉萨满教,各少数民族的萨满教信仰及跳神祭祀仪式大致相似,但各民族也有其各自的特点。清代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萨满教信仰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关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四万人,历史上曾信奉萨满教.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萨满又分化出相通、尔琪、斗琪等神职人员,他们在跳神作法的过程中主要以程式性的神歌、神舞贯穿其中.本文收集了十五首萨满、相通、尔琪、斗琪的宗教歌曲,这些歌曲在举行宗教仪式中,都有着各自固定的作用,是锡伯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现代锡伯族的音乐、舞蹈艺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受到当代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宗教音乐面临危机.因此,收集和研究这些宗教音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人在解放前的生产关系情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人为通古斯族的一支,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现在约有2400多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接壤的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绵亘数千里的森林地区。许多史书上所记载的“(木妻)林”、“乞麟”、“赤林”等,就是指的鄂伦春人。“鄂伦春”一语含有由岭中的人们的意思,一说“鄂伦春”一语含意是有驯鹿的人们的意思。解放前,鄂伦春人处于氏族社会解体,向着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鄂伦春人世代相传主要以狩猎为生,过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过着游动的生活,住在搭盖起来的窝棚里。他们称这种窝棚为“仙人柱”(鄂伦春语,意思为档阳光的房子。附近汉人则多称它为“撮罗子”)。  相似文献   

5.
在满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腰铃是十分重要的运用道具,它最早是满族萨满在祭祀时系在腰间寓意是通过腰铃摇晃碰撞发出的声响而达到驱赶鬼怪的法器,富有浓厚的宗教特色。而现如今,腰铃也被运用在了满族民间舞蹈当中。民间舞蹈属于一种艺术体现方式。它能够将不同民族所包含的民俗风情体现出来,传递出当地民族的信仰,这种艺术体现方式源于生活,营造了生活情趣。本文从满族舞蹈道具腰铃的外貌和表演形式和历史演变入手,对了解满族舞蹈和满族萨满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满族等北方民族,古往今来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萨满跳神时戴上面具,不仅可以避免妖魔的灵魂认出自己,而且能借助面具的法力战胜妖魔,保族人安康,面具成为了重要法器。是萨满崇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面具艺术,是历史岁月产生的文化遗产,至今闪现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7.
朝鲜民族是指朝鲜半岛地区的朝鲜与韩国、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以及世界各地的朝鲜民族族群;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又分为: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宫廷舞蹈、教坊舞蹈。本文依据同属朝鲜民族文化脉络下,不同三个地区的舞蹈动作审美特征为分析研究背景,试图探索以传统舞蹈为基础的动作设计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代蒙古舞创作中的萨满文化遗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满教同原始万物有灵论并无二致,其广泛性和持久渗透性的表现形态之一,是半个世纪以来蒙古舞创作中涌动着的萨满化遗韵。《安代舞》、《鼓舞》、《格日乐》等当代蒙古族舞蹈都折射出萨满教尊敬每一个生命就是尊敬自然界的“行为追求体系”。认识蒙古舞对萨满教“功能动作”的借用发展、复现演变、阐释性发挥和创新,有助于开拓蒙古舞创作的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相似文献   

9.
鄂(è)伦春族集聚在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鄂伦春这个族名最早出现在清朝,有两种含义: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指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人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10.
胥晓 《儿童音乐》2014,(6):71-76
一、当代走向中大舞蹈语境纵横交织影响的他律特征(一)民族传统舞蹈作为当代潜在语境中国朝鲜族舞蹈同仅作为民间舞蹈而存在的一些少数民族舞蹈不同,一开始就以较成熟的民族舞蹈(不是民间舞蹈的层次)的形态而存在,具有较雄厚的本民族舞蹈传统基础。现代舞蹈赖以发展的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的最终类型,粗分有宫廷舞蹈和民俗舞蹈,细分有宫廷舞蹈、宗教舞蹈、教坊舞蹈、民俗舞蹈等。宫廷舞蹈以宫廷为中心得以继承和发展,其特征表现在,表演者的情感表达与个性表现受到抑制,节奏清淡悠长,动作优雅,具有与东洋画相类似的含蓄美和余白美;民俗舞蹈产生于民众之中,是以民间为中心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其特征表现在,表演者的内心情感无节制的率真表现,具有很浓的自娱性质,形式也丰富多样,动作大多即兴而发,亦具有忠于现实的率真美和粗俗美;宗教舞蹈是作为儒佛教仪式和巫俗仪式进行的,其特征表现在,过于象征化和仪式化,具有超脱现实的神秘美和幽玄美;教坊舞蹈产生发展于宫廷,后由流向民间的官妓使其流传在卷番(妓房),其特征表现在,动作具有过分的官能刺激性,但到了近代,艺妓们也根据自身的审美追求,整合其他传统舞蹈而形成了古典舞蹈,使其具有了典雅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山学院学报》2014,(1):22-26
广南县壮族传统舞蹈"曰唱"是流传在广南县壮族侬支系村寨的祭祀性舞蹈,其八套动作套路传统、古朴,舞蹈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流畅舒展、粗犷豪放,独具魅力,伴奏节奏感强、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少有的纯男性舞蹈,也是一种神秘而古朴、独特且典型的壮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传承和保护"曰唱",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萨满跳神是民俗、宗教、艺术的综合体,融说、‘唱、舞、乐于一身。流传在今东北民间的跳神活动一方面作为萨满教的遗俗,一方面新的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本文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五个跳神案例为对象进行考查与分析,进一步明确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萨满舞产生于萨满教,是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是萨满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结合。在古代,萨满舞是萨满教为了在祭祀中表达某种意向或所求而创作的舞蹈,其实质是萨满教的"跳神"行为。后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萨满舞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目前一般用于民间祭祀活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宝藏,萨满舞主要有模拟式、表演式和混合式三种表现类型,本文就是针对萨满舞的这三种表现类型进行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胡晶莹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1):24-25,43
在中国各民族传统宗教仪式中,蕴含着大量与本民族、本地域历史、社会、民俗等相关联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整体的宗教仪式去观察一个民族的气质特征,也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微观地了解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舞蹈的角度,运用舞蹈生态学原理对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中典型舞蹈动作形态进行分析,探究形成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因素,对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舞关系密切,体现在民族民间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华传统文化决定民族民间舞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舞相待而成三个方面。基于此,从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角度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民族民间舞创编,并提出两种创新表演模式,即生活化表演模式与追求真实的表演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鑫 《文教资料》2013,(34):64-65
自古以来,西域就是古丝绸之路。新疆交汇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孕育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比如,节奏强调强拍弱化、弱拍强化。动律特点就是使用“微颤”;体态特点就是打响指、移颈、翻腕:讲究腰肢扭动的技巧,等等。所有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维吾尔族信奉多种宗教.比如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在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维吾尔族舞蹈,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赛乃姆”、“多郎舞”、“萨玛舞”,在不同层面蕴含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体现维吾尔族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7.
"胡腾舞"与"胡旋舞"等都是风扉唐代的西域乐舞,它们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新奇的旋律与奔放的舞姿,在今天的许多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蒙古舞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中仍有抹不掉的印痕.蒙古族的萨满舞蹈呈现的舒展飘逸、如醉如痴的舞态与忽缓忽急、变幻多端的形式及腾踏旋转的特征,深受"胡旋舞"与"胡腾舞"的浸染和影响,二者具有不容置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琦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35-136,142
近代以来先进的俄式枪械不断传入鄂伦春地区,提高了鄂伦春民族的狩猎能力,丰富了其悠久的狩猎文化;另一方面,对弹药的严重依赖弱化了鄂伦春民族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加剧了外来文化的传播与渗透,降低了与中央政府的政治互信。俄式枪械作为不容忽视的新技术因素既巩固了鄂伦春民族传统的狩猎生存模式,也是促使清末民初鄂伦春民族"弃猎归农"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严小明 《教育评论》2006,(4):118-119
传统幼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注重动作,单纯要求幼儿模仿,以教会为目的,忽视了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感受力、创造性和表现能力。笔者在幼儿舞蹈教育实践中,对民族舞蹈教学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充分调动感官,激发浓厚兴趣。通过朗诵歌词,要求用不同的乐器,用最美的舞姿,展示每  相似文献   

20.
课型:以唱歌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勇敢的鄂伦春》教材分析:《勇敢的鄂伦春》是我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一首民歌,歌词充满着无比自豪的感情,语言朴实、简洁,表现了鄂伦春人雄健、骠悍的气质,他们骄傲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