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形象大量进入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传统男性权威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并形成性别偏见的事实。但是,女性主义研究推动的性别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女性从男性霸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feminism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它竭力主张女性在公共事物中的同等参与,向旧的传统思想挑战。女性主义传播目的在于唤起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在媒介宣传上得到应有的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营造多元的传播空间与传播视角,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近几年来博客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弥漫与家喻户晓,已经将个人——互联网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大量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女性解放运动及政策交相呼应,女性学的学科建设也随之在新世纪的中国开始走向成熟。女性研究和以女性为出发点的分析研究,是女性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途径。伴随着“什么是女性文学”的提出,“什么是女性艺术”,同样成为需要重新界定的问题。由此,学界对艺术与性别的关系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女性民间艺术,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及的话题。翻一翻传统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主流的、男性的视觉听觉经验史。女性缺席,构成了传统艺术史编撰的盲区。尤其当民间艺术开始堂皇地回归艺术殿堂之时,以女性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的丰盛,严重遮蔽了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品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多丽丝·莱辛都是英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女性作家。伍尔夫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先驱之一,她独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她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莱辛站在整个世界的高度上对现代女性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她的女性意识与伍尔夫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美形技术平台“新氧”为观察田野,使用线上、线下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将赛博格女性主义的“技术—性别”观作为理论切入,聚焦数字时代的技术凝视如何嵌入美形技术平台,通过技术接入与设置规训女性身体,生产新的技术—性别权力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时代技术凝视成为美形技术平台中的权力主体,借助技术逻辑以自由、科学的身体话语,遮蔽了美形技术的女性身体“负权”。男性凝视和西方凝视隐蔽地编制进平台技术规则,通过科学技术合理性和资本合法性间接制定技术的接入与设置规则。技术并未成为赋权“赛博格”的解放性力量,反而通过其复杂的凝视机制驯服了“赛博格”。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凭借小说《占有:一个传奇》(Possession:A Romance,1990)斩获布克文学奖以来,当代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A.S.Byatt,1936—)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试图通过多种视角,诸如历史、绘画艺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英国小说现实主义传统与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或性别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有学者论述:现代工业社会中.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传播,传媒往往通过有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也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因而女性主义思潮便很自然地与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开始自觉反思传媒领域内的女性问题。本文以《美丽达人》、《女人我最大》为例,全面地分析此类节目中的“女性主义”观照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大众传媒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女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时大众传媒领域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加以揭示和批评,主要就大众传媒对传统男性统治的"权力"关系体系的再现,以及大众传媒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对女性价值的物化进行分析,笔者以为应当减少大众传媒对传统性别歧视的建构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如何将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效的导入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是文学界学者所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切入点,探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实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为例,阐述如何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会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图,从而挖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教学,它的现实意义使得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以批判的视角再次观察两性世界,有利于他们对于性别认知构建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电影中的体现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以电影《后会无期》为例,以电影中的四次“告别”为线索,结合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命运的分析,把不同时期的“告别”和女性形象结合在一起,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别以女性对男性初始感情观的影响、对男性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对男性行为成熟塑造完成的影响以及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分析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女性对男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末路狂花》一直被视为经典女性主义电影,但文章通过“男性的凝视”、“被看的快感”、“变性和毁灭”三个方面的探讨,发现在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一片模糊,她们依然处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无法逃离,甚至以这种“被凝视”为乐。而影片事实上也描绘了一个女性愚钝而弱小、男性丑陋而强大的荒诞世界,远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描写女性觉醒和成长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马静 《新闻世界》2009,(11):124-125
本文分析了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身体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女性主义的解读,认为在男权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当下,广告中大量“女色消费”的存在不仅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体现,更是女性对自己身体自恋与自我规训的悖论即对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无意识依顺。  相似文献   

18.
在女性主义意识逐步觉醒的年代,我国“她综艺”的热度随之水涨船高,女性追求性别平等、寻求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听姐说》作为我国首档以女性主义为批判视角的网络脱口秀,为“她综艺”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听姐说》节目女性话语传播内容,探究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听姐说》的女性话语传播方式,建构新时代女性多元化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她综艺”的女性话语传播困境,包括平民女性的缺席、女性成长的忽视、母职惩罚的掩盖等,并提出解决脱口秀女性话语传播困境的解决方法,即重构平民意见领袖、拓宽节目话题范围、引导观众展开母职讨论等。  相似文献   

19.
王晶晶 《新闻世界》2014,(11):137-138
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杨娜 《新闻世界》2009,(5):95-96
在运营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大众传媒为迎合女性受众,塑造出一批与男性“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中性化、贵族化等特殊女性主义的影响,媒介在塑造这类女性形象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拔高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及片面地将“女强人”、“铁娘子”等女性形象塑造为女性楷模,轻视家庭妇女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