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与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现代化高涨、诗歌兴盛的年代。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叶赛宁的诗歌主要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孕育了宝贵的生态思想;海子的诗歌则充满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关注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他们的悲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悲剧,是现代性的焦虑所致。  相似文献   

2.
叶赛宁在其后期创作中,展现出不同于前期的一种矛盾心态,即对工业化、城市化认同的同时,又依恋旧农村与大自然。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叶赛宁对乡村情感的深厚不舍;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时代要求脱节;诗人保持独立人格的要求与政治环境不和;文学界权威的偏见严重地伤害了诗人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经典诗人,叶赛宁是俄罗斯的经典诗人之一。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  相似文献   

6.
俄国诗人叶赛宁的悲剧人生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本试图从乡土与城市的冲突中,揭示叶赛宁悲剧的化内涵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狗之歌     
《狗之歌》是前苏联诗人叶赛宁创作的一首优秀抒情诗。作品叙写的是一只母狗痛失狗崽的不幸遭遇,讴歌了母爱的伟大与永恒。  相似文献   

8.
文章中分析比较的两位诗人,一个是中国的"麦地之子",一个是"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都从乡村进入城市,书写着爱情与死亡、乡村与城市,但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诗人海子与叶赛宁以其才华征服世界,文章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两位诗人的创作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和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工业化时代,都是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爱情也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屡次失败。乡村乌托邦与爱情乌托邦的幻灭,促成了二人的天才命运。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回忆     
论审美回忆李庚香大诗人普希金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非常著名,其中有如下诗句:“我们永远有着美好的位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成可爱。”这首诗对我们研究审美回忆,非常具有启发性c它使我们认识到;l、审美回忆是指...  相似文献   

11.
诗人但丁在《神曲》中展示了一幅人之生命沦落的图景,并把人的沦落之因主要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作用。但他并不因此而完全否弃自由意志,他认为人要获得救赎,既要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启示,又依赖于个体自我主动求善的意志。但丁对人的生命救赎之道的探究,对于人类生命诉求中的一些终极理念的肯定,以及他对自我的严格审视,都使他以终极性的关注和关怀超越了一般的基督教诗人。  相似文献   

12.
诗人之死     
公元前278年,屈原自投汩罗江而死。2000多年里,自杀与死亡为诗人们开出了一串长长的黑名单:拉纪谢夫、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矢川澄子、普拉斯、查特顿、王国维、朱湘……1987年“朦胧派”女诗人蝌蚪割脉而死,仿佛推倒了中国当代诗人自杀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诗坛几位天才诗人———海子、戈麦、顾城相继自杀身亡。当死亡的气息终于渐渐淡去之时,1996年12月12日,诗人徐迟跳楼自杀又一次撕开了中国诗人的伤口,他似乎在给世人一种暗示:“诗人之死”绝非偶然……很难解释这些阳光下的谜,以生命追求着美和理想的…  相似文献   

13.
海子与叶赛宁是两位天才的诗人,都是一种绝望状态中的写作者,在少年时代就已对大自然的一切有着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而正是天才诗人们这种共同的儿童式的真诚、纯净与敏感,成就了诗歌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俄国诗人叶赛宁的悲剧人生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乡土与城市的冲突中,揭示叶赛宁悲剧的文化内涵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叶赛宁这个名字在最近十多年来骎骎乎日上,大有超过马雅可夫斯基的势头。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人们日益厌倦了虚张声势的口号诗,就是对光怪陆离的先锋诗也渐渐减了兴致。而象叶赛宁这样功力深厚、植根于人民的较传统的抒情诗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愈来愈为广大读者所叹赏。叶赛宁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诗人柯尔卓夫、尼基金、苏里科夫、费特、丘特切夫的诗欧传统,以情真意挚的抒情和哲理深邃的人生探索,吟唱俄罗斯农村和大自然的美,抒发对祖国的永恒的爱,使滥觞期的苏联诗歌焕发出如许光辉,照耀和指引了后来者。叶赛宁的早期诗歌大都抒写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故乡的河弯山峦、草舍田野,动物和植物都腾跃一股勃勃的生气。试看《您好啊,早  相似文献   

16.
叶赛宁和臧克家都被誉为杰出的“农民诗人”,鲜明地体现在他们对城乡关系变革的态度上,即对乡村的偏爱与对城市的抵制,但比较而言,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两者有生命关怀与社会关怀、不归路与康复路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之作,是震古烁今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诗人在宏大诗篇里呈现出来的世界可谓气象万千。按诗人的情感发展变化和诗篇叙事的推进,将全诗划分为六个层次,得出《离骚》的内美体现在诗人志向之纯粹与心灵之清透、灵动的诗心赋予景物以丰沛生命力、内美与修能两相辉映这三个方面。《离骚》所倾泻的都是诗人对"美"的追求。可以说,诗人一生都在寻找知心者、对话者,以期诉说自我美好的心灵和对美政的执着理想。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与中国诗人海子在诗歌创作之中有大量关于乡村的书写。本文将目光投向这两位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诗人,从他们乡村生活的体验、所处的转折的时代背景分析他们乡村诗歌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胡弦先生的诗,我曾经读过并且评过,我认为他是当代中国有个性、有追求、有风彩的抒情诗人。不过,其诗作的抒情多半是一种客观的冷抒情,表达的多半是对于人生形态的静观与默察,往往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深透见底的感悟。这组诗的主体内容是诗人对自我人生中一些喜悦与痛苦的回忆,一种悲与欢的交织,其中的许多诗句,都给人一种少有的灼热感与疼痛感。我愿意再次向读者推荐胡弦先生的这一组抒情诗。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的诗歌成就与他的生命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他既是诗人、诗论家,也是基督教徒,其生命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作为诗人,他表达了对生活之道的感悟——技术文明、哲学理性并不完美,人类生命的充实还需要美好情感,而超凡大自然即是人类美好情感的启迪力量;作为诗论家,他认识到,完整的生命形态在于融通有形物质世界和无形生命意识;作为基督教徒,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升华自我,生命的目的在于复归神性以达生命之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