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蓉 《东南传播》2012,(7):183-184
播音的创作形式决定了播音的创造性特征。播音创作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主要以有声语言为主。而言语是与思维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播音创作具备不同于其他语言艺术形式的由语言与思维来创作的特征。同时,这个特性又决定了在创作过程中最能集中体现语言与思维密切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内在语的存在。本文仅从新闻类稿件的播音这个角度来探讨内在语在语言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创作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创造艺术美的创作主体来说,都会有一个只属于他的创作条件和手段,这种极具个性的条件和手段的运用贯穿于他长期创作活动的始终,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状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即,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3.
播音创作的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它必须符合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具有分寸感和亲切感。播音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指创作内容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语言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实质就是语言的再创作,从而为受众还原生活本质。本文主要研究播音主持语言的特点,并分析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再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话筒前的语言创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中国播音学》认为播音具有多质性的创作特征,“至少直接集语言、新闻、艺术于一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播音员既是新闻工作者,也是艺术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王欣 《记者摇篮》2008,(12):105
语言是一门有声艺术,但是如何把这门有声艺术在播音领域内创作得更好,从特性认识和文字表达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播音语言的创作之美。  相似文献   

7.
凌越 《视听纵横》2007,(4):109-110
有声语言创作是指传播主体(播音员、主持人)对文字语言和内部语言(腹稿)进行的“转化”,而非仅仅在声音形式上的“转变”。“达意、表情、言志、传神”,成为转化的目的与归宿,贯穿创作的全过程。它通过语音体现,语音表现的功力却远远超过语音本身。语言包括语音、语法、修辞等等,因此,通过语音要体现的,实际上涵盖了语言的所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吴琳 《河北广播》2009,(4):86-87
《中国播音学》绪论中说: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有自己的创作道路、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上,有一系列层次、品位、功力、技巧的多种要素及其整合方法;在体味、发出、丰富、驾驭有声语言的进程中,要不断解决生理和心理气息和声音、感情和技巧,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传者和受众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神伟 《声屏世界》2008,(3):28-29
视听一条“线”,拨动万家弦,只有亲切可人的语言才能拉近节目与受众的距离。因此,重视对语言文字亲和力的锤炼,是创作人员进行精品创作的基本功。如何增强电视语言的亲和力,本文试列举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播音是一种创作,创作是文化的体现。要想使播音创作肩负起引领大众文化的使命,必须从三个方面来提升它的文化品味:加强播音创作的艺术性;加大有声语言的教育,培养一双会听的耳朵;传受双方通力协作,共筑播音的文化殿堂。  相似文献   

11.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提出“表意论”概念,是指对“主题”做怎样的“表达”或能做怎样的“表达”的探讨。我们所指的“表意”更多的是从文本出发,认为影像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着非凡魅力的语言形态,我们探讨的目的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要素,进一步拓宽纪录片的创作空间,营造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也许有人会担心,纪录片创作一旦提倡“表意”,那拍出来的纪录片还会是原来意义上的纪录片吗?  相似文献   

12.
李晓彦 《东南传播》2018,(5):137-139
在传统影视传媒教育中,《视听语言》作为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的主干课程,往往以理论教授为主,实践和理论是脱节的.本文以"微短片创作"这一时代热潮为依托,探讨了《视听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影视创作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配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配音员的要求是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的。本文从电视纪录片配音的作用、创作原则,结合自身实践对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言凝聚着声音、信息、情感的交流和融合。经由播音创作而表达出的语言带有舒适恰当的感情色彩,是播音员、主持人对情感、声音和气息的综合运用和把握。通过播音发声技巧的加工,有声语言的情感体验增加,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播音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为声音增添了新的空间和意境,而情感的合理表达离不开声音与气息的结合。播音创作中要达到传者与受者和谐共通的情感沟通,升华传受双方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维亚席姆朗斯基说:"没有风格的作家等于没有命中的箭。"风格属于美学范畴,风格是一种稳定的达到美学层面的独特性的表现,有声语言风格由创作文本的风格和创作主体的风格汇聚而成。播音风格,即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征。解说风格,即创作主体在解说创作中所表现出  相似文献   

16.
“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此“物”即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7.
电视语言是电视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如何巧妙地运用电视语言,达到电视创作的最终日的,这是电视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有声语言创作的实现离不开创作主体"主观感受",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审美感受,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专业特质有效推动了有声语言创作主体顺利实现作品二度创作。作为有声语言创作实践过程的重要阶段,深入分析创作主体主观感受的构成要素与模式,将为作品具有艺术性找到充分的依据,并打下坚实的审美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电视专题片不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也并非史学文献,如何通过声画语言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思考融会贯通于符合电视传播特征和观众接受规律的荧屏上,这是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永恒话题。本文以KBS的专题片《面条之路》为例,从该片创作方式上的特点进行探究,并由此观照我国专题片创作的现状,探讨成功专题片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闫默 《视听纵横》2007,(3):86-86
"播音"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不管是那种类型的新闻,民生类的也好,时政类的也罢,播音时都要严格把握文体脉络进行二次创作,稿件内容与体裁决定了播音的方式,要播好时政新闻必须弄清时政类新闻的文体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