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的第四课时“经纬网的活动”。本节内容利用经纬网定位 ,是本节的重点。是将前面经线、纬线的内容综合起来运用 ,为以后学习气候及其他相关知识作铺垫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地理 ,甚至是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内容又较为抽象 ,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活动 ,以减轻难度。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 ,求知欲强 ,好奇心大 ,学习的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小学里学习了…  相似文献   

4.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姜兴伟 《地理教育》2015,(Z1):81-8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通过对前一节"地图的阅读"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图有初步了解,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地形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类型,故具有地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即地形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学习中是较为基础和重要的一节。  相似文献   

6.
伍黎 《地理教育》2010,(7):47-47,96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认识地球”,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定位等几部分内容。认识地球,是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等内容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节《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了解、认识、研究地球的基础,也是学习与地球有关联的知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9.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该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的影响非常大。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地球的运动"深受命题者亲睐,因为这一节内容多计算,是客观题的最佳选择,且难度易把握,题目还可千变万化。但地球运动内容非常抽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很多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无法想象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更不用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所以"地球的运动"这  相似文献   

10.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球运动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要求涉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概念及特征等,这些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讲清讲透,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其概念及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理教学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在一些抽象的地理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宇宙、地球的运动等教学中作用很大,能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一、直击高考考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考点解读]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基础性的背景知识,应作为了解层面的内容,具体知识要求可分解为三项:一是能用图表正确表示天体系统的层次与级别;二是了解太阳系概况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此知识点可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结合起来复习;三是要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义特殊的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公转运动特点与其它行星相似,结构特点与类地行星相似,其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这是本考点复习的重点,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本节开始,正式进入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差,有关分布的知识并不容易掌握.同时,本节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对七大洲地形的特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分区地理等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与第1、2章的联系,这里又安排了地球仪的使用及较多地图的阅读.  相似文献   

15.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及利用经纬网定位等四个知识点.本节内容计划用2课时,本节课是第2课时.纬线与纬度和经线与经度及利用经纬网定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经、纬度位置的确定是我们了解、分析一个地区地理特征首先会遇到的问题,是进行其他地理研究的基础.经线、纬线及其交织而成的经纬网都是虚拟的,学生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才能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它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及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由于地球运动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  相似文献   

19.
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大洲和大洋”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从本节开始 ,进入了世界地理知识的教学。本节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 ,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又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 ,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三、教学设计思想“大洲和大洋”从海陆轮廓讲起。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从书上的地球卫星照片和课本插图来认识海陆轮廓…  相似文献   

20.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