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无形文化遗产.构建和谐校园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进取、超越、公平、团结为核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同和谐校园的目标追求和精神旨趣是完全一致的,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宝贵精神资源.建议弘扬奥林匹克运动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理念,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和谐发展;弘扬奥林匹克公平、公正精神,促进高校教育各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弘扬奥林匹克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科间的和谐发展;弘扬奥林匹克团队协作的精神,促进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2008,(3):26
一、设计理念 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奥林匹克教育;贯彻党中央7号文件精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将奥林匹克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中.以北京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为核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全体师生.家长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在智能开发、品德培养的集体竞赛中,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运动精神,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灯市口小学奥林匹克示范校一直努力探索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岚 《体育教学》2008,(3):24-26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是北京知名的百年老校,曾在建国初期就被定为北京市重点小学,2006年被命名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以北京市特级教师、首届“十佳教师”王岚校长为核心的团结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创造性地开始他们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实践行动。他们将奥林匹克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的真抓实干精神得到教育部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廖文科副司长的高度赞扬;他们极富创新的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学校奥林匹克运动会,得到北京市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宣传处处长杨志成的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4.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来源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它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岐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是持续的、全球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是北京知名的百年老校,素有良好的体育工作传统。2006年被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奥林匹克示范学校”。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作为奥林匹克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对奥林匹克多元文化教育进行阐释,先对奥林匹克多元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 然后从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多元文化教育的表现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的哲学价值观、多元文化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人 文理念和多元文化教育提升人的道德和修养等几方面全面阐释奥林匹克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极具教育价值的全球性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教育,奥林匹克教育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极具借鉴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对外开放;人文与科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体育特色花家地实验小学秉持"尊重、发展、成功;自主、和谐,幸福"的办学理念,注重创设"人和校美"的发展氛围。学校与京西国际学校、日本等多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广泛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交流活动。学校曾以"畅想奥运?共绘北京花家地实验小学小小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切入点拉开花小系列奥运教育的序幕,弘扬并传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建立奥林匹克体育教育体系。学校目前已经开展以艺术社团建设为平台的艺术教育、以学校"绿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级)为平台的体育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精神与高等教育思想创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之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规范,这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相一致的。奥林匹克运动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从个体层面上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从社会层面上看,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生存环境层面上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思想创新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对全国高校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为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材。在大学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如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与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都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奥林匹克运动对和平的追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贵和谐,尚中道”均蕴含着和谐思想;保护环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绿色奥运”的理念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同样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诸多相通之处是二者对接、交融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种对接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奥林匹克文化对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奥林匹克精神在以下方面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启示意义:以人为本,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公平、平等的竞争精神;和谐理念,建立更美好的世界。提出了高校在启示后应采取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弘扬奥林匹克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引进来”。  相似文献   

1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 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着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奥林匹克教育进行梳理分析:作为组织实施过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国家,我国当前的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特征。“寓教于体”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突出;奥林匹克主义、社会责任、技能发展、情感表达、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主题要素注重促进人的能力和完善人的发展,是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凝练,使学校体育的“康体”、“塑魂”、“明德”功能有了立体的呈现,为深化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共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人身心发展一致和世界和平友好的和谐追求。二是在体育活动中贯穿教育主线,注重教化功能,以推动社会进步。三是崇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刻把握这些相通之处,消解其间的冲突和差异,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深入发展、奥林匹克理想的最终实现以及中国体育的成功走向世界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如何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正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的作用,进一步提出如何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以期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电厂路小学是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作为学校奥林匹克教育主力军的班主任,如何在“后冬奥”时代,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笔者通过制定班级奥林匹克教育六年规划,并通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奥林匹克教育为载体的“治班方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实现了奥林匹克教育在班级中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9.
1.对奥林匹克主义的解读“奥林匹克主义”一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者顾拜旦男爵首先使用的,他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之有不同的表述。1991年,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国内外学者对此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奥林匹克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进行对比与分析,得出结论:同样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奥林匹克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追求和谐、追求超越、崇尚公平和鼓励参与四个方面。深刻把握这些相通之处,对于消解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差异,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深入发展、奥林匹克理想的最终实现以及中国体育成功走向世界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