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光军 《世界文化》2006,(1):48-49
最近英国的“苏兜酷”太太常为“数独”所苦。英国的这位“苏兜酷”太太最近常被人问她和“数独”这个日本游戏有没有关系,为此备受困扰。“苏兜酷”太太今年54岁,是非洲裔英国人。她按照非洲话的读音把英文名字拼成“Su Doku”。几十年来安然无事。日本的一种叫做“数独”的游  相似文献   

2.
她用女人的眼光琢磨女人,也用男人的视线欣赏女人;她塑造的女性形象放纵、轻佻、性感,而又女性味十足;她赋予女性真正的时髦……但更重要的,她缔造了朋克的时尚———  相似文献   

3.
文丽 《世界文化》2006,(2):8-10
提起可可·夏奈尔,首先想到著名的“夏奈尔5号”香水。其实,时尚大亨赖以看家的东西,却是时装。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出身寒微,从小失去母亲,长大后一度被有钱的公子哥儿包养的女人,会成为引领世界时尚潮流长达60年的大人物。公子哥儿的金丝雀1883年8月19日,卡布丽尔·夏奈尔出生在索米尔。成名之后,夏奈尔非常讨厌别人提起自己的出身和童年。这一年,纽约市为布鲁克林大桥举办了盛大的落成仪式;法兰西的国旗高高升起在河内(指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译者注);朴素的维多利亚女王为她深爱的近侍约翰·布朗的辞世而泪流满面;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巴黎女郎,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立即联想到一些香气四溢,行为浪漫的女人来。可如今,传统印象里的巴黎女郎早已成为历史。巴黎被世人誉为“花都”,引领着全世界的时尚。而作为时尚的代言人,今天的巴黎女郎可能会令你“大跌眼镜”:她们平时几乎不穿名牌,款式也很少标新立异。她们所理解的“时尚”大概只是四个字:回归自然。她们最喜欢宽松自如的休闲装,鞋子基本上是平底的,很少高跟,手包大多平平常常。头发全是自然而然地一披或一挽。至于化妆,她们从不在自己的脸上胡涂乱抹,动手术,贴膜,搞得面目全非。然而她们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却依旧会引…  相似文献   

5.
举办电视剧《戏剧人生》新闻发布会的那天,在恭候开会的人群里,谁也没注意到其中藏着该剧女主演朱琳。 朱琳同许多女演员不一样,她一不喜欢粉扮、妆饰;二不隐瞒自己的经历。她刚说上几句话,就毫不保留地抖落出家底。她生在北京,自幼能歌善舞,并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中学毕业后,通信兵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日本战后“第三批新人”文学群体中唯一的女性作家,曾野绫子(1931—)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有吉佐和子一起引领了日本文坛的“才女时代”。曾野绫子原名町田知寿子,从5岁起便在天主教管理的圣心女子学校学习,并在此度过了17年的学生生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她17岁时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成为一名信徒。曾野在战争期间曾被迫停止学业,前往军需工厂制造兵器,并亲身经历了日本的战败以及随之而来的民主化改革。在日本翻天覆地的社会历史变革中,曾野绫子作为所谓“战中派”作家登上文坛。结合其生活环境及成长经历,好友兼评论家鹤羽伸子认为,  相似文献   

7.
“NetGame废人”即“网游废人”,是日本新近出现的一个流行词语,它指的是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故缺勤、逃课、失业和闷居家中等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年轻人。由于网络游戏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组成一个或几个集体与对手进行对战,即使自己想退出战斗,但集体成员如果仍在酣战.  相似文献   

8.
暮秋 《世界文化》2003,(3):13-14
我永远也忘不了13岁那年发生的那件事,因为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永远也忘不了迪薇莜夫人,因为她改变了我的人生。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和风轻拂,鸟声婉转。我和同学们都已经来到了教室里,等待着上课时间。我们有的在哈哈地笑着,有的在互相闹着,有的则在谈论着当前最流行的时尚,比如最喜欢将睫毛染成独特的紫色的辛迪·克劳馥近日穿着的时装啦等等……过了一会儿,上课时间到了,维吉尼亚·迪薇莜夫人走进了教室,她清了清嗓子,示意我们安静下来。“同学们,”她微笑着说,“下面,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呢?”她…  相似文献   

9.
开始一场关于方便面的探索之旅,纯粹是无意之举。“20万包泡面被紧急运往日本地震灾区”,鼠标随意一点,我浏览着网页上的新闻。不到三分钟时间,肚子便向我发出信号,咕噜噜、咕噜噜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似在胃里奏出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10.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1.
翔轩 《世界文化》2003,(5):37-37
也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日本的许多男人都把自己的情感深藏心里。已经70岁的大岛是一个讲究面子的日本“大男人”,也是个不喜言谈的倔老头。结婚40年来,他常常回忆起年轻时和妻子一起度过的欢快时光,尽管他早就想亲口对妻子说声“我爱你”,想告诉妻子,他非常喜欢她笑起来的模样,从心底里  相似文献   

12.
天使般的脸蛋,魔鬼般的身材,名利场上风风光光,超级封面模特儿玛加丽要什么有什么,惟独没有幸福。在饱受长达数年的炼狱煎熬之后,她向公众说出了自己的隐私。作为《魅力》、《时尚》等欧美著名流行杂志和时装杂志的封面模特儿,玛加丽·阿梅迪的生活真是风光无限。可人们并不知道在镜头前靓丽无比、顾盼生辉的玛加丽,竟一直在崩溃的边缘挣扎。直到有一天,她勇敢地说出了她苦守多年、差点儿吞噬她生命的那个秘密……发胖让我暴食暴吐我沮丧得想去死。那是1993年7月,我年近20。那天,我从新墨西哥州首府圣菲飞往纽约,去拍广告…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这样评价狄金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莎士比亚,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纽约圣约翰教堂的诗人角,美国人献给狄金森的铭文是:“啊,杰出的艾米莉·狄金森!”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默默无闻的。她25岁开始便弃绝社交,…  相似文献   

14.
最近,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女画家刘秀鸣为出席“2001北京新世纪国际妇女艺术展”的开幕式专程来到北京。这是她继199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之后,新世纪的第一年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艺术展览。刘秀鸣非常看重这一类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展览,因为参观展览的人中有自己的师长和亲朋好友。她特别愿意听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说三道四;希望他们为自己在艺术上的进步指点迷津。而她因此所获得的则是一个“以画会友”的宝贵机会。“会友”在她来看,也许比展览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最渴望的莫过于能够与国人、亲人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用语中对领导时尚的歌手、艺人或某领域具有影响的人,通常被冠以“教主”之称,意指此人不可动摇之地位;若提起日本“女摄影教主”,所有知情者的脑海都会闪过蜷川实花(Mika Ninagawa)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如今,一种集整容与聚会为一体的美容派对,正风行在美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中。这是一种叫“BOTOX”的派对,是那些追逐青春的最流行的时尚。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西部凡听过苏平演唱“花儿”的人,无木为之赞叹。那高亢。甜美悠扬的歌声会把你带入天地合一、牛羊攒动,无限延伸的黄土高原。她的演唱独具一格,既自然质朴、清纯含情,又富有时代气息。她在中国大西北具有无以伦比的地位,以“花儿皇后”的美名享誉华夏。现任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独唱演员的苏平,于1945年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县撒拉族家庭。她自幼喜爱唱歌,16岁正式从艺。她先后从师于郭兰英。王嘉祥等名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漫长的刻苦钻研中,她以“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艺术之路靠自己创”为信条,换而不舍地对“花儿”进行…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汀是棵摇钱树——因为她的作品一直保持着畅销不衰的势头,而且作为一个拥有自己“圣殿”的文化名人,她为一些人赢得了大笔旅游收入。她与勃朗特姐妹、贝娅特丽克丝·波特、华兹华斯以及其他几位英国文坛巨匠们一道,每年都默默地为旅游事业作出特别的贡献。目前,近50处与英国文坛巨匠们有密切关系的房屋和类似的机构正在对人们开放。1989年,2.9万奥斯汀的崇拜者(其中20%是日本  相似文献   

19.
近年常听到“跨界”这个名词。人们熟悉的雅尼、陈美、古典辣妹、莎拉·布莱曼、女子十二乐坊,虽其音乐风格各异,但均突破古典和流行的界限,属于跨界音乐的范畴。于是,跨界音乐以其时尚的形式,成为市场中一支势头强劲的生力军。而时下导演“跨界合作”的现象,似乎也成为新的时尚。扫描近年风起云涌的文化市场,发现很多令人瞩目的亮点:1998年,在紫禁城太庙上演的歌剧《图兰朵》轰动一时,此剧由张艺谋执导。此后“张火”效应一发不可收,他先后“跨界”执导了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实景歌舞剧《刘三姐》。不惟如此,“跨界合作”风生水起。20…  相似文献   

20.
插花艺术在日本称为“花道”,在全国很流行.人们取来各种鲜花、树枝和青草,经过修剪整理,在花瓶中组成各种美观的艺术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日本,人们常以会插花而感到自豪和光荣.尤其是姑娘们,在结婚前都要学习插花,要是不懂插花,她的父母就会觉得难堪.日本人学插花还需要拜老师,即加入“花道”.一般每星期上一二次课,一年内学会几种基本造型,两年后就可以根据个人的想象力来自己构思创作了.但插花要插得美,除了要善于艺术构思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例如,在剪枝时要将鲜花的枝干放入水中剪,因为在水里剪一刀,枝干就能吸收一次水分,从而使鲜花保持艳丽.如果在空气中剪枝,花的枝干就会吸收空气,因而容易枯萎.有的花卉喜欢吸收酒精,因此放在酒精中剪枝更好.如方法得当,一盆插花可在室内保存一星期左右.日本的插花艺术来自于中国,据说是在唐代与佛教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开始是作为祭佛用的“供花”,后来,“供花”的宗教色彩逐渐减弱,观赏作用增强.15世纪末,日本的插花艺术有了高度发展,瓶花成为室内的重要装饰.同时,人们对花瓶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装饰品、陈设品的协调也有严格讲究,开始出现插花能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