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文学史上,20年代作家中具有“逃禅”倾向的不在少数,但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精神禀赋,人生追求以及学识修养的不同,又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以夏丐尊,许地山等为代表对佛教禅宗有精深理解的作家,大都接受了佛家的苦空观,追求有限中的自由,以郁达夫,庐隐为代表的热情浪漫而又苦闷焦灼的青年作家则寻求在“爱”中涅pan,但都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历史状况、经济状况,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以反映2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见长的作家。通过分析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富有代表性的酒、汽车和女性等文化符码,可以解读20年代美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综观她的作品,始终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她的作品主要描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东北的故乡生活,在对故乡生活的客观描绘中,揭示着生活的本质,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是斯坦贝克在艺术上走向成熟并创作出最具代表性作品的时期.农业工人三部曲真实反映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作家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那个年代美国的历史,阐释同时代人的梦想和追求,突现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边缘化:美国犹太人的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是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为犹太作家,他特别关注处于同化时期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生活在美国,但他们又有着犹太文化背景,所以,他们感到,他们既不是一个自信的美国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他们只能生活在双重文化的边缘体。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独特视角与叙述方式为基点考察,揭示出女性作家选择散文文体的心理倾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作品与作家性别经验的关系,进而指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文化含义表现为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追求和展示女性丰富的生理、精神感受与渴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散文思潮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20世纪散文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散文思潮的发展与人的心灵发展相一致,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涨落起伏,这一过程始终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相伴随。在思想解放、个性自由发展的时代,抒发内心情感的散文就得以较大发展;反之,在个性被压抑、人的理性之光被遮蔽的情况下,散文的发展就会被抑制。五四时期和20年代,人的意识的觉醒成为散文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这一时期的散文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和丰富的个性色彩;30、40年代散文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投身社会现实的热情决定了散文由关注内心向关注社会生活转移,同时,表现为文体的转型,即抒情性作品的弱化和杂文、报告文学的兴起;建国后前十七年,时代“大我”和集体意志淹没了个人情怀,最终导致“自我”的彻底遗失;新时期散文在较为自由宽松的时代氛围中重现丰富的文化个性,形成多种散文形态共存的多元对话局面,散文因此迎来真正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左翼小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左翼小说蕴藏着丰富的人主义关照。这各人关怀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创伤中往往外化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把山水化为作家的关怀和思考的代言人。在体材上则更容易选择速写体和讽刺,在左翼小说的创作中这两种手法的广泛应用正体现了左翼作家深刻的哲理思考,隐含着左翼作家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A2):16-17
《菊花》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本文着重阐析了小说主人公伊莉莎·阿兰及其种植的菊花的共同之处,旨在更深刻地理解菊花隐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与此同时,中国作家叶紫也因《丰收》确立了其在“中国乡土小说”界的地位。两位作家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民生存、土地价值等方面却有着一致的精神观照。他们作品中的“土地”意象蕴涵着“死亡与再生”的原型主题,这一主题是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通过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这对于文学发展的整体性研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2.
论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游散文是关于作家旅行见闻思感的真实记录,它既离不开眼中之景,更离不开心中之景。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较强的纪游意识,也创作出不少纪游散文佳作。这些纪游散文在继续了中国古代纪游散文优良传统的同时,又突破了以往的山水写景抒怀传统,以现代意识烛照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复杂内容。可以说,不论时代多么的不同,也不论作家的创作有多少差异,但为了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不停的漂泊、流浪、歌吟、寻找和追求着,这是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演进的基本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13.
同礼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们之问有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和时隔60多年后的寻根小说的作家的“默契”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和流动的视角来看,二者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地域性文化中所表现的自然生态下的生态和心态,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是相近的。它们的出现不仅不是对现实的疏离,相反却是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青岛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高峰景象,形成了教育界的作家群落。一批作家云集青岛大中小学教育领域,各类文学体裁佳作连篇。青岛的风土人情、学校师生生活成为创作素材,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在青岛得以升华。青岛教师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缘于青岛优越的地缘优势、兴盛的城市文化产业,教育的重视与普及为教师作家创造了生存的栖息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创办构筑起教师作家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小说语言理论突破了"工具论"的禁锢,经历了"文体论"、"本体论"后,发展成作家和理论家对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小说语言理论的这种演变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20年代,传统的伦理框架逐渐坍塌。广告作为经济与化的结合体,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引导美国大众建立新的伦理框架,对美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中有一类以表现市民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其中以池莉、方方、范小青等作家为代.表。这类作家以城市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为其表现对象,人物以生存为动力和旨归,作家对于这种市民价值观采取认同并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量书店(出版社)、大量报刊的存在,创造了一种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为作家提供了卖文为生这样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商业化影响着作家的生存,并经由对作家生活的影响,也间接影响推动作家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文学走向,甚至改变着文学面貌.在30年代,商业化助长了左翼文学的繁荣,推动了进步文学的发展,还直接促成海派文学特别是消闲性文学的产生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结合20世纪30、40年代新疆历史背景和作家人生经历,分析以黎特夫拉·穆台力甫、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尼米西依提、祖农·卡地尔等为代表的维吾尔作家的创作心理及创作特点.20世纪30、40年代,由于新疆政局的复杂性,维吾尔作家的创作更多地受到了社会环境中政治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他们的创作多是控诉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反动统治,唤醒广大民众抗战的情绪,爱国主义是当时作品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旱灾,灾民人数占当时人口的70%以上。在政府和社会救助力度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度过饥荒,灾民们采取了不同的自救措施。一般来说,最困难的民户只能卖妻鬻子或逃荒,受灾略重的民户或是卖地卖房子或者逃荒,受灾较轻的民户尽量不卖地或者少卖地,普遍性地采取了降低生活水平的自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