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孟子》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包含的心理和谐思想丰富深刻。其对浩然之气的追求,对于今人培养和谐心理颇有借鉴价值。浩然之气是一种"心气",根基是义和道,养成要靠平时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内心修养;浩然之气还表现为不怨天,不尤人,要有自信之豪气,做"志士"、"勇士"和"大丈夫",要对人生逆境想得开,并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快乐的资源。《孟子》内心和谐的思想具体表现为贤乐统一观、"志"、"气"统一观和仁、义、理、智的统一观;其人际心理和谐的思想表现在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张尊老爱幼、善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并揭示了实现人际和谐的途径等方面。《孟子》倡导的从实际出发,不唯书,执中而灵活以及处理好"为"与"不为"、"进"与"退"、"急"与"缓"之关系等,对于今人做到人事心理和谐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3.
孟子"浩然之气"是通过"诚"联结"德性",他认为"德性"是由"思诚"进而"明乎善"所显现出来的。同时,"德性"也是"性之至诚"的体现。孟子把对"诚"的追求,作为体现"浩然之气"内化的仁义功用的本质,并最终显现为"德性"。这个过程既是"浩然之气"内化为"德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性"显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究竟是什么使这位哲人有如此之气呢"——提问精当,引出立论——"以仁为本","以挽天下苍生于倒悬、救四海生灵于水火为己任"。此文"三气",不是平列的;以"仁气"为第一层面,以"胆气"和"骨气"为第二层面——其间用"孟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过渡。最后自然段有两处宜修改:"‘革命性’"改为"‘人民性’";"成就了一代天骄,成就了孟子"改为"成就了千秋圣人"。标题应改为"浩然之气",所指不局限于孟子。此文不是"掉书袋"——赞颂了当代伟人!  相似文献   

5.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  相似文献   

6.
"审美化(Aesthetic)"是美学的现代范式,它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感性-理性"的矛盾,而这与特定时代资本尚主要在物质生产领域运作进而"物质性-精神性"还是社会文化的主要矛盾有关。随着后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资本开始在艺术等精神生产领域扩张,"物质性-精神性"的矛盾似乎正在消除或者退居次要位置,精神生产"商品化"与"娱乐消遣化"高度融合所形成的"消费化"正在成为主导趋向,针对这种"消费化",后现代美学的主导范式应由"审美化(Aesthetic)"转换成"生产化(Productive)",只有完成这种后现代转换,美学才能寻求到批判后现代日趋膨胀的消费主义的恰切的价值立足点。本文试图在马克思艺术"自由时间"生产论中,探寻生产化美学的价值立足点,揭示后现代艺术生产在"自由时间"与"必要时间"、"生产性享受"与"消费性享受"相分裂中所呈现出的内在对抗性。  相似文献   

7.
韩愈散文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的形成,和他"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有关。韩愈认为只有"气盛"才能"言宜",并自觉把儒学作为"养气"的内容,把儒家之道变为自己内在的修养之气,从而由修养之气转化为作品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8.
浩然之气     
黎莉 《初中生之友》2008,(11):48-49
<正>"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  相似文献   

9.
方孝孺一生"惟道之趋"、"惟道之务",将以"道"辅政、以"道"事君作为自己的政治思想。他的"道"包含着恢复周制、正统观念、以孔孟之说为中心的儒家之论等内容。在对"道"的坚持、正统观念和受孟子"浩然之气"影响而形成的气论的综合作用下,方孝孺展现出了宁被杀十族而不屈服的气节。  相似文献   

10.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绥也。”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正义和真理配合,不这样,就没有力量了。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带有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但是揭去这一层神秘的雾纱,就可以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伦理学中理性凝聚的问题。一旦理性凝聚为意志,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12.
气贯人生     
气,是每个人于世都不可或缺的品质。有的人缺乏人生之气,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有的人拥有人生之气,最终气贯苍穹,搏出华彩人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如是说。所谓浩然之气,必定于天地无愧、于人生有益。这种气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也是塑造人生风骨所必不可少的。骨气,立人之本。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骨风气竹为先。数千年历史,华夏儿女涌现出许多以竹为师的精英,他们是真正有骨气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是什么"或"世界从哪里来",这是任何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这一点对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不少学生对此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在保留原先教学思路的同时,可以尝试从"解读神话情节、分析人的本能需要、全面把握物质概念"等新角度进行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解读神话情节来论证自然界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自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文化内涵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武夷学院图书馆环境文化是图书馆总体资源中,以“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为交融的文化。本文从武夷学院图书馆环境文化的物质性和图书馆环境文化的精神性两方面对图书馆环境文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性和物质性需要,这是物质鼓励的人性基础;人又是精神存在物,具有精神性和精神性需要,这是精神鼓励的人性基础;正确发挥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双重人性基础的交互作用,是提高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交互运用规律和方法实效性的前提基础。既要看到人的自然性和物质需要,又要看到人的精神性和精神需要;既要正确发挥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双重人性基础作用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互补功能,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格何以尊严,如何赢得人格尊严,如何保持人格尊严,历来是中国哲人关注和探究的重大问题.孟子承前启后,以其独特的视角,以其高明睿智和理论勇气,首倡"天爵"、"良贵"思想,确信人皆有善端,都有尚善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了人格平等的人性论依据;主张"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提倡超越权势利禄的独立人格;认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鄙夷自贱人格;确信"敬人者人恒敬之",倡导维护和赢得人格尊严;主张持"君子之守",养"浩然之气",努力养成"大丈夫"人格尊严.孟子以其自身崇高人格和留下的人格尊严的精辟论述,惠泽于后世,并为当代人格尊严教化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田薇薇 《文教资料》2011,(26):83-84
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然而在孟子善辩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强大的人格魅力,解读其精神内涵,孟子善辩源于他的浩然之气,源于他"民贵君轻"的平等观念,千百年来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正】是人,就不可能只有纯粹的动物性;是人,就摆脱不掉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更高的价值"的渴望。纯粹的精神性是古典时代的妄想,而纯粹的动物性与纯粹的物质性则是当代的妄想!有人硬是要用"食色,性也"来强调"人的动物性欲望是绝对不可以被压抑的",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用来颂扬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作品在运用这一词语时,文字常稍有变化,例如:①“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全祖望《梅花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