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赵幼斌     
《武当》2015,(3):47
赵幼斌,1950年2月生,祖籍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中国武术七段。现为陕西省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武协副主席,西安太极拳总会会长,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杂志特邀编委等。兼任杨式太极拳总会(香港)永远荣誉会长,泰国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永远荣誉会长,和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太极拳组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在民众之间有着较好的基础,为了促进河南省高校太极拳进一步发展,并完善目前大学体育太极拳考试运行机制,采用座谈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对目前高校太极拳考试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参照中国武术段位制进行研究分析,建议在太极拳的考试中由段位制代替以往的分数制。  相似文献   

3.
《武当》2012,(8):2
蒋勇,原名蒋禄贵,四川成都人,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系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级武术段位制考评员、国家一级武术教练、一级武术裁判、一级运动员(武士)、四川省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段位制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综合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温县太极拳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武协王树田武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老体协太板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武术运动协会常委、副秘书长,四川亿加科技  相似文献   

4.
熊莺 《武当》2012,(2):5
为进一步推动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丰富师生的武术文化生活,著名杨式太极拳名师赵幼斌先生应广西大学太极拳协会的邀请,于2011年12月22~25日在广西大学举办了一期中国武术段位制和传统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培训班。赵幼斌先  相似文献   

5.
何迟 《武当》2012,(4):10
2月17日,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先生迎来了今年第一批外国学生。来自韩国首尔、釜山、仁川等市的"韩国赵幼斌杨氏太极拳总会"一行八人,在总会会长朴成哲、秘书长裴耿嬉(女)率领下,专程来到西安学拳深造。朴成哲会长还带来了他翻译成韩文的赵幼斌先生著作《杨氏太极拳真传》文稿,他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进行解读,提出对高校推行《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几点思考,进一步推出在高校推行其教程的可行性。文章以期丰富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推广的教学内容,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传承不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呼吁高校在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同时,也能重视《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武术段位制办公室为全面贯彻中国武术协会关于推行新的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工作在全国开展的工作精神,继2012年4月19~22日"全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指导员和考评员培训班"在西安成功召开之后,在陕西省武术段位制办公室主任肖关纪带领下,组成了以省武协太极拳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永年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卢光耀 《武当》2006,(6):33-34
1998年春节刚过,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著名杨氏太极拳传人赵幼斌老师,应泰国太极拳总会会长的邀请,就奔赴了泰国。从此,赵老师便与泰国结下了不解的太极缘。八年来,他年年都赴泰国,一去就是四五个月,为弘扬太极国粹,造福泰国人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造就人才,联结中泰友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本人是幼斌老师的至交,较多了解些情况,特撰写他这段历程二三事,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8):25-26
《太极拳术十要》,是杨澄甫先师口授,杨澄甫先生的弟子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发表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傅钟文《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和赵斌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等著作中,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新中国推广的太极拳,诸如24式、48式与88式太极拳,都广泛采用《太极拳术十要》为技术要领,也包括上世纪推广的竞赛套路和近年来推广的标准化套路。因此,我们称其为“太极拳十大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0.
《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是大众习练和式太极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该书依照和式太极拳技术特点、围绕和式太极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和标准编写而成。段位制套路在编排过程中,依据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将"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武术演练形式,确立为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对《和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的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促进和式太极拳和武术段位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26年7月29日生,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 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现任山西省武 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国际杨 式太极拳协会会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 林百杰”。1985年开始出国授拳讲学,前后曾到新加 坡、法国、瑞典、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美国等 国。著有《中国太极名师精典·杨氏太极》《杨氏太 极拳、剑、刀》等,并录制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剑 刀教学录像带》。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长期研练杨氏太极拳时,发现其中闪通背一式名词书写比较混乱,各种版本的杨氏太极拳书籍差异较大;且名家巨手各持一端,使后学者无所适从,极不利于杨氏太极拳的发展与推广。现笔者据手头有限的资料试加分析,不妥之处,敬请行家里手多加斧正为盼。  相似文献   

13.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4,(7):27-27
李雅轩(1894—1976),杨氏太极拳名师。自幼喜武,从师杨澄甫,得其真传,并深研太极拳原理。1938年开始到成都传授杨氏太极拳,在四川近40年中,李雅轩培养出了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从学者不下万余人,成为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胡新朝 《精武》2007,(7):59-59
很长时间以来,经常听到说练传统太极拳是练功夫,练太极拳竞赛套路只是练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经过长达八年的学拳感受,我认为并非如此。我开始是向杨氏太极拳传人陈龙骧大师的弟子吕志文老师学习传统杨氏115式。不到三年,和二三十岁的壮小伙子们推手,不论是沾连引  相似文献   

17.
王涛 《中华武术》2006,(11):16-18
在简化太极拳颁布50周年的日子里,本刊记者采访了原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张山,原中国武协副主席、亚武联秘书长赵双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24式太极拳创编关键人物李天骥之侄李德印,回顾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重温这一武术史上划时代的革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刘伟 《武当》2013,(6):9
5月7日,江苏省靖江市赵幼斌杨氏功夫研究会在江苏省靖江市举行了揭牌成立仪式。靖江市民政、体育、金融等部门相关领导,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名家赵幼斌与其子赵亮,江苏省武协副秘书长、泰州孙氏武学研究会会长蔡春明,泰州市精武会会长徐志明,以及前来祝贺的各武术团体代表,近两百人参加了成立仪式。在通过了各项章程和决议后,靖江市民政局局长陈靖曙和赵幼斌先生为研究会揭牌,标志着该研究会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9.
晏骏  李朝旭 《武当》2013,(8):18-19
24式太极拳是以杨氏太极拳大架为基础创编出来的,其中拥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与传统杨氏相异的地方。在传统杨氏太极拳和24式太极拳中,其对手指的要求是自然伸直,且呈现出"荷叶掌",在练拳时伸出的手掌犹如"照妖镜",五指肚要相聚。但在双手于体侧抱球动作,其要求则是不相同的。传统杨氏太极拳抱球,双掌心斜相对;而24式太极拳则说体侧抱球,双掌心相对。在行拳途中,下肢的重心转换更体现出了二者的不同。不妨让我们以左搂膝拗步承接右搂膝拗步为例,在传统杨氏太极拳中的做法是重心不变,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目光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很明显,传统杨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为"实转"。在24式太极拳中的做法是重心平稳后移,逐渐使重  相似文献   

20.
6月26日~29日,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专程赶往革命圣地延安市和志丹县,为当地杨式太极拳学员和爱好者进行讲学和辅导。在两地共进行了4次集体的太极拳辅导,4次骨干推手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