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广播事业的基本性质和职能,以“喉舌”和“耳目”概括,早已为党的报纸和广播所确定,其本义是传播最新时政情况,表达政治主张和愿望要求,并成为新闻广播工作者实践的准则。“喉舌”和“耳目”出于古籍。“喉舌”系指古代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要官员。《辞源》所引《古文苑十五扬雄尚书箴》云:“是机是密,出纳朕命,王之喉舌”。“耳目”则指探听消息者或视听所系之物。《辞海》引用《左传·成公二年》  相似文献   

2.
实用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可取──评《诗经的生活艺术》冯耀初在书肆中,有一本叫《诗经的生活艺术》的书吸引了我,遂解囊购回。读完这本书,感觉许多地方以实用主义穿凿《诗经》,值得商榷。该书开宗明义声称,要在“实用”上着力。为读者“搭桥”,“导引”读者认识《诗经...  相似文献   

3.
四孟子怎样凭借他观察問題和考虑問題的方法来駁倒論敌說服对方呢? 一次孟子跟齐宣王談外交,談到大国要爱护小国。齐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他认为有好勇的毛病,所以不能爱护小国。孟子又跟齐宣王讲到救济穷苦无告的百姓,他說他做不到,因为“寡人有疾,寡人好貨(爱財)。”齐宣王又說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梁惠王下》)照齐宣王的看法,这些毛病跟要做的好事是相对立的,自己有了这些毛病,就不能做好事。孟子不是这样看,他引《詩經》来証明  相似文献   

4.
李林甫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宰相,他之所以在历史上出名,除了为人阴险毒辣因而留下了“口蜜腹剑”的成语之外,还有一条,就是经常因读别字、写别字而闹笑话。下面的两个故事,都是记录在《旧唐书·李林甫传》里的。 《杕杜》是《诗经·唐风》篇名。这个“杕”字与“杖”十分近似,它的读音为出,解释为树木孤立的样子,是个冷僻字,《新华字典》没有收,今天的读者十有九不识,这不奇怪。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科举的年代,做官的人和想做官的人哪有不把《诗经》读得滚瓜烂熟的,哪有不识“杕”字的!可李林甫就是不识。一次李林甫主持吏部官员考核,见有人在公文中写有“杕杜”字,李林甫便对在旁的韦陟说:“此云杖杜,何也?”吓得韦陟低头装聋不敢回答。从此李林甫便得了一个“杖杜宰相”的绰号。 又有一次,李林甫的舅表兄弟姜度生了个男孩,他亲笔写了一封信表示庆贺,里面有“闻有弄獐之庆”的话,在场的客人见了都掩口暗笑。古人把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这是一般文人都知道的常识;璋是玉器名,獐是动物名,把“弄璋”错写为“弄獐”,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难怪后代一直有人把“弄獐”当作写别字的典故来使用,如大文豪苏轼就曾在贺人生子诗中,写有“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的句子。此外还有戏称  相似文献   

5.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酒,因而也很早就有了关于酒的诗。就其早期作品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经》中的《卷耳》和《湛露》。前者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亲人出差远方,想到他在外面劳累不堪,自己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于是只好借酒浇愁:“我姑酌彼金星,维以不永怀。”──这是根据《毛诗》引的,在“三家诗”中“姑”字作“”,是多的意思。《毛诗》出现在“三家诗”之后,我想“局”字应比“姑”更接近该诗的原貌。由此看来,当时的妇女酒量相当大,所以她必须多酌,才能醉得不再想念亲人。后者据说是“天子宴请侯”之诗,其第一章为:“湛湛露斯…  相似文献   

6.
《辞海》中说“父母官”称谓始于宋代,这是不确切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诗经·大雅》就有“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记载,意思是,国君要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样就可称得上人民的父母了。 称“君子”(国君)为民之父母,那么,百姓就  相似文献   

7.
《诗经·魏风·伐檀》“君子”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伐檀》共三章。每章结句分别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对其中的“君子”一词.晚近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认为用反语的修辞格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区事实上,在原典中。人们使用“君子”一词都极谨慎持重,略无轻忽戏德的表示,如《诗经》中“君子”一词凡186见,《论语》中凡107见,《孟子》中凡82见,以上375个“君子”中,按下《伐檀》一诗的三个“君子”不论,其他372个“君子”也从无学者和注本作过反语和讽刺的解读,此可疑者第二,在《诗经》160篇国风中,除…  相似文献   

8.
“喉舌”追考——《文心雕龙》之传播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喉舌”观念进行历史追考的开篇之作。根据史籍记载,本文认为:“喉舌”之职,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是帝王的专职新闻信息发布者;它的产生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完备和国家机构的逐渐规范,“喉舌”从内廷走向外朝,从服务帝王个人走向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喉舌”观念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刘勰是“喉舌”观念的创始人,提出了一整套见解,其《诏策篇》实为古代“喉舌”观念的集大成者。古代的“喉舌”观念与现代的“喉舌”观念,多少有些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只称为《诗》,或《三百篇》,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一直沿袭至今。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陈诗”集中起来的。《诗经》的成集到底是谁完成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孔子删诗”说。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的民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新闻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5,(4)
找准“官”民同好的切入点──《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的几点思考文/《西安晚报》副刊部赵发元在社会转型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办好晚报副刊,如何使副刊从内客到形式,既讨市民百姓的喜欢,也使领导干部爱看,既保证副刊能够成为全面落实中央...  相似文献   

12.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7,(1):108-111
民国初年的新剧(早期话剧)期刊大都寿命不长,只出了一两期就停刊了。由上海民友社发行的《剧场月报》从1914年11月至1915年2月出了三期,算是比较多的一种。该刊主编王笠民,主要撰稿人除王笠民外,还有柳鹃、铁柔、许指严、张申甫、冯叔鸾、张冥飞等。据刊内所附《看本报者注意》的白话广告,介绍刊物的宗旨与内容:“哈哈,今天《剧场月报》出版了。  相似文献   

13.
让世界了解中国──读《屈原诗选英译》陶莉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呈欣欣向荣的景象,许许多多的中外名著译本成了译界繁荣景象中的璀璨明珠。而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国学者对中国古典精品的英译更是格外夺目照人。《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中译本的出版,《诗经》、《易...  相似文献   

14.
在远东中创新──浅析《天府》副刊版面语言廖中美今年初,四川日报扩版后的副刊,诞生了一个“新生儿”──《天府》综合性副刊。编辑们在形成《天府》副刊的版面风格上,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关领导也评价说:“《天府》在规范中创新。”1月份...  相似文献   

15.
呼唤民魂壮国威─—记《国防时报》和它的总编辑张元树王忠权,肖坤友民魂,人民国防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使国家强大,能使军队有靠山,人民得安宁。《国防时报》鼓与呼的是──民魂要崛起!(一)随着世界处于相对和平时期,有部分人认为从此天下太平了,放松了对战争...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2)
路在自己脚下──读《陕西日报》“话说陕西人”征文继《西安晚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之后,又一次在三秦大地产生震动、反响的征文活动──《陕西日报》“话说陕西人”征文,日前告一段落。这两天征文,都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刘荣惠副书记亲自动手,或批示,或...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下,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喉舌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又成了问题了。有人把“喉舌”论斥之为党和政府违反新闻规律、强加在新闻界头上的思想枷锁,是推进新闻改革的绊脚石,有人公开撰文提出《喉舌论应扬弃》,鼓吹从传统的“喉舌”观,改变为“镜子”观,否定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宣扬“新闻观念要全面更新,全方位更新”,把坚持传统新闻理论的人,讥之为思想“僵化”、“保守”。与此同时,不分良莠大量  相似文献   

18.
“灵台”考     
杨玲  马皓斌 《档案》2022,(5):26-30
作为一个名物词,“灵台”在不同典籍中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彼此关联。《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灵台”是表现文王仁德、承载政治意义的一座建筑。《庄子·外篇·达生》和《杂篇·庚桑楚》中的“灵台”指“心灵”。唐代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又用“灵台”命名人体穴位。通过考证可知,“灵台”含义每一次转变都受到《诗经·大雅·灵台》的影响。甘肃省灵台县之得名也与此诗密切相关。于此可见《诗经》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相似文献   

19.
[原文]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相似文献   

20.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