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噶礼,栋鄂氏,满州正红旗人。自荫生授吏部主事,迁郎中,擢盛京户部理事官,再授内阁学士。康熙三十八年,外放山西巡抚。噶礼为官勤敏干练,但极贪婪,百般搜刮,纵吏虐民,以致“山西民不能堪”。四十八年,擢两江总督。在两江总督任上,噶礼贪纵如故。五十年,因江南乡试舞弊,康熙帝命户部尚书张鹏翮至扬州与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审。张伯行因欲穷究此案,与噶礼发生尖锐冲突,二人遂相互参劾。康熙帝先命张鹏翮与漕运总督赫寿察奏,因二人偏袒噶礼,再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查办,仍然袒庇噶礼。康熙帝下谕切责,再下九卿等议,夺噶礼职。五十三年,噶礼因阴谋弑母,赐令自尽。本专题选译了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间噶礼满文朱批奏折三十余件,启本两件,反映了这一时期山西的吏治民生、噶礼与康熙帝的关系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的一些情况等等,或于研究者有益。——选译者 关孝廉 王小红  相似文献   

2.
杨珍 《历史档案》2017,(2):94-100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发生噶礼、张伯行互参案,康熙帝起初力图调和矛盾,保全二人,但其后又突然做出"保张弃噶"决定,这一转变当与再次废黜皇太子允礽有关。噶礼的罪名为谋毒其母,然而档案文献证实,噶礼被赐死的真正原因是"偷养"了废太子允礽表弟干太,卷入康熙帝与皇太子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五岳真形图》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河北道士王石渠进献康熙帝寿庆之礼,图长272.6cm,宽68.8cm,额书篆字"寿齐山岳". 王石渠(亦作王士衢),字元济,直隶保阳(今保定清苑县)人.在唐县清虚山(又名葛洪山)后暖谷修道,据传道术高超.康熙五十九年曾觐见康熙帝,得礼遇甚隆,赐封"清虚真人"名号及紫衣、印信.  相似文献   

4.
作为清朝的一位圣明之君主,康熙帝对清朝繁荣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保国必先安民"的战略与民本思想"、惩贪奖廉"的吏治思想"、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的大一统思想,是康熙时期制定国家政策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国家政策方面,康熙注重缓和满汉民族关系,推进地方行政区划与旗制改革,构建朝廷和藩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格局,奉行开放兼容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5.
·清代史料··论文·顺治十七年招抚赫哲等部族之人虫补(2.5)古代通州的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朱冠登(3.81)袒大寿家族中的一起袭职之争(2.8)明清时期山东的粮食流通许檀(1.81)以熙十七年《南书房记注y(3.3)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李琳搞(4.78)康熙朝山西巡抚噶礼沛文奏折选译(4.3)袁崇焕死因解析阎崇年(人85)乾缀朝武科史料选编(庄.19)有关李自成的若干问题考辨张治杰(4.92)乾隆六年衍圣公与曲阜知县互订案-(3·20)盛京内务府粮庄述要伶永功关嘉录(1·89)乾隆九年整饬科场史润(_(2.15)再论清代中国和琉球的…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金鸡纳霜自明末耶稣会上来华后,西方医药就零星介绍引进。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能三拔(SabatinodeUrsis)神父所著《药露说》中就介绍了“西洋炼制药露法”,以图文解说药物蒸馏和制造药炉的器皿,这大概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药制造方法。崇份年间,邓玉函(JeaTe。n)神父所著《泰西人身说概》,为西方解剖学传人之始。康熙八年(1669年),由利类思(L0uiSBaplio)、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ns)、南怀仁(FerdnandVerbiest)神父合撰的《西方要纪》中,就谈到欧洲制药法,此书曾进呈康熙帝,有满文译本。康熙帝与西…  相似文献   

7.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内阁史书、档册 ,其中《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因功加半个前程》、《两江总督阿山为跪请圣安事奏折》、《两江总督噶礼为查明两淮亏欠库银情由事奏折》,分别录自《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及《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有关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的档案 ,不仅使我们对其履历、出身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而且为研究曹家的旗籍变化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 ,康熙帝的有关朱批、朱谕及两江总督噶礼、两淮盐政张应诏、噶尔泰等的奏折 ,为研究曹寅亏欠巨额库银的原因及其弥补亏空的实情 ,提供了新的原始证据 ,有助于对曹家的败落及曹之所以获罪做出客观的评判。现予刊布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相似文献   

8.
一部普及反贪历史知识的好教材琼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长沙410003)由杨敏之主编的《中国历代反贪全书》最近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77万多字的反贪著作,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历代反贪斗争的历史,以及防贪、反贪、惩贪的法...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地方要员之间互相攻讦是常有的事,总督和巡抚参劾对方也屡见不鲜。但像康熙五十年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二人由互相参奏攻讦发展到拳脚相加、大打出手的地步,可以说绝无仅有。其原因之错综复杂,情节之曲折迷离,事态之严重,影响之恶劣,大臣之失体统,堪为地方大吏为政史乃至清代政治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 一 噶礼张伯行的互参,直接导火索是康熙五十年的辛卯江南科场案。 该科正主考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是翰林学士赵晋。九月九日榜发,解元刘捷,人文荟萃之地的苏州历年录取最多,这一科却只有十三人。在录取的举人中,素无名望、文理不通的扬州盐商子弟占了不少。一时士论大哗,盛传副主考赵晋与总督噶礼互通声气,贿卖举人。  相似文献   

10.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玄烨力排众议,宣布了撤藩令,由此引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一年,清政府开始修纂《平定三逆方略》,其后,有关史料亦时有发表。现选发军机处杂档中未发表过的部分档案,这些史料记载了康熙十五年至十六年间清军与吴三桂所部叛军在江西、湖南的交战情况,可与既有史料相互补充、印证,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十年至十八年上谕选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公布的五十七道康熙上谕,选自馆藏内阁档册——《上谕簿》。它是康熙十年到十八年间所颁上谕之抄录存档本。其中关系清三藩问题者居多,余为当时国家庶政,共计一百五十八道。其中有五十七道为清《圣祖实录》等书所未载,现予选出公布。从这些上谕中,可以看到,康熙帝之所以能较迅速地平定“三藩之乱”,除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等诸多原因外,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史学》2005,(2):24-25
清代阿拉善霍硕特旗札萨克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提供)阿拉善霍硕特旗档寨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系统的清代蒙古札萨克衙门档案。此印由康熙帝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赐予该旗首领。  相似文献   

13.
温肇炘  温肇涵 《图书馆杂志》2003,22(6):80-80,F003
《佩文斋书画谱》是康熙帝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初九日,命礼部侍郎孙岳颂、都察院左御史宋骏业和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原祁等五人,历时三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纂辑而成的一部中国书画艺术的类书。全书共一百卷。计论书十卷、论画八卷、  相似文献   

14.
日前,由菏泽市牡丹区档案局(馆)长郝远进根据新征集档案资料创作的《档案戏剧》一书出版发行。该书汇集了作者依据丁宝桢历史档案创作的大平调《堵决惩贪》,依据何思源历史档案创作的京剧《正义斡旋》与《和平之门》,依据高秉涵历史档案创作的两夹弦《回家》等11部戏剧,让历史档案艺术再现,将档案资料的编研宣传推向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代《康熙十六年十月十六日敕安南国王黎维禧攻打吴三桂谕》是一则珍贵的文物诏书,此诏书一方面体现了康熙帝平定三藩的军事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清代朝廷同安南国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畅春园作为康熙帝的御园,承担着避喧听政、颐养天年和避暑赏景的主要功能,更是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及中外关系的重要场所。[1]康熙五十九年(1720)岁末俄国伊兹玛伊洛夫使团抵京,康熙帝前后六次在畅春园内接见该使团,给予使臣及其成员前所未有的优待。作为亲历者,使团医生约翰·贝尔记述了该使团来华的沿途见闻及在北京的觐见经过,  相似文献   

17.
在奉贤区档案馆,保存着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档案,主要有:董其昌的《瑞旭堂》牌匾(1555—1636)、《杜诗详注》(康熙三十二年)、《奉贤县志》(清乾隆二十三年)、《王素风景画》(清乾隆年间)、《松江府志》(清嘉庆二十二年)、《奉贤县政概况》(1932年)、《徐氏宗谱(向观桥)》(民国十三年)、《施氏宗谱》(民国二十年)、  相似文献   

18.
正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1667年8月25日),康熙帝举行亲政大典,并颁布亲政诏书。康熙帝八岁登基,因其年幼,政务由顺治帝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代为处理,皇帝并无实权。四辅臣中,鳌拜为人跋扈,擅权自重,邀结党羽,严重威胁了皇帝的尊严与权力。为了笼络其他辅政大臣,形成足以与鳌拜对抗的政治实力,康熙帝在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主持下,于康熙四年九月初十日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后,并册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为妃,通过联姻获得了两家的支持。康熙六年正月,首辅索尼依顺治帝十四岁亲政之例,恭请皇帝  相似文献   

19.
《通志堂经解》的辑刻有诸多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此书的版式特征及发掘相关史料,得出了关于《通志堂经解》刊刻的若干新认识:此书不存在康熙十五年初印本;徐乾学在成德"捐金倡始"之前,已经开始刊书,《新定三礼图》是其中最早刊成的一种;《通志堂经解》完成于康熙三十年。  相似文献   

20.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