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2.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脑海里很快蹦出一句与这个主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细思,然也.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从受众最关心、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入手和切入.从写孙志刚的"一条生命终结一部法律",到说罪犯越狱的"一个罪犯用勺子掏洞成功越狱"等等,一条让人过目不忘的新闻稿,往往是导语中挖掘提炼并活用巧用新闻五要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有次坐车路过省档案馆,开车的师傅大概把笔者当成外地人,特别介绍说,"这是省档案馆,里头大得很,咱们的档案全在里头."笔者装模作样地"唔"了一声.他所说"咱们的档案",指的就是记载个人一生的人事档案.其实,有不少人都同这位师傅一样,他们也把人事档案看作是"个人档案".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闻工作的从业者,特别是一个身处基层的通讯员,谁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采写出几篇"带响"的作品,业内通称为抓"活鱼".而能否抓"活鱼"不抓"死鱼",就得看自己有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的敏感强,能在平凡中发现惊奇,而新闻敏感差,遇到新闻却"有眼不识金镶玉",使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5.
方言有妙语,得者文气新.翻阅众多报纸,方言词句在特写、通讯等新闻稿件中被频频使用,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眼球. 方言是群众的语言,也是地方文化的结晶.如果把适当的方言词句运用到新闻稿件中,那么,新闻语言就会鲜活起来,新闻就会"悦读"起来,无疑有利于烹调出适合读者口味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图书馆界流行一个新词,叫做"有偿服务",不少人写文章津津乐道,但乍听起来令人感到有点儿别扭."偿"是报酬,"服务"是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有偿服务"可释为"有报酬的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这样按字面来解释也有点儿不太顺茬."有偿服务"这个词是新近创造出来的.它的起因是基于讨论图书馆某些工作如  相似文献   

7.
持续深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全面推进队伍建设,各级各类新闻传媒的同行有行动、有心得,不乏让人深得教益的"走转改成果".随着活动深化,对走、转、改有了不少字面解说.有说,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根本;也有说,走和转是工作方式的变化,而改则深触新闻业务指导思想层面,直接关系到把报刊台网办好.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民生新闻脱胎于央视<东方时空>那个著名的小栏目"百姓故事",也有人认为2002年元旦开播的<南京零距离>堪当"鼻祖".而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各地都有一些舆论监督类栏目出现,它们不同于后来<焦点访谈>的工整、严谨,反而是画面粗糙、脾气火爆,经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许可以把那些初级阶段的摸索,称为民生新闻产生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对任何一家报纸来说,"负面新闻"都是公认的"敏感区".对此,不少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类报纸,往往也得三思而后"报",各级党报更是慎之又慎.但一味回避"负面新闻",等于扔掉一个与都市报竞争的"利器",久而久之也会削弱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显然不是上策.那么,有没有什么两全之策?  相似文献   

10.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的优劣,常常是新闻作品高下的标志.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有一个好的题目,就等于文章戴上了一顶华丽的桂冠,使文章即刻生辉.一位老报人说过一句话:"题好一半文".这句话对记者编辑而言,有一定的道理.好的标题可以吸引人的注意,激起人的阅读欲望;差的标题,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常常被一掠而过.从这个意义上讲,标题是否吸引人,决定了一篇新闻作品是否被读者阅读,题好不止一半文了.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一个新闻人的成功是"喊出自己的声音",那对于一个媒体来说,其要彰显自己的独特存在,也得"有自己的声音"才是.  相似文献   

12.
顾勇华 《今传媒》2008,(2):18-19
党报新闻评论的时效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如果"断章取义",仅以新中国各级党报的情形为例,新闻评论的时效成为"问题",是在上世纪十年内乱中"大批判"文章泛滥的年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提新闻评论必须重视时效,还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说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是"当日",新闻评论是"半个月".现在的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像浙江<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还提出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要是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是不会这样向读者宣示的.  相似文献   

13.
选角度,本是新闻写作的"老生常谈".正因为是老话题,才有必要"常谈",才更显得重要.缘由在于:现实生活千差万别,决定了新闻事实千姿百态,报道角度也必然千变万化.但是,不管怎么"变",总有规律可循.拙文想探讨巧选角度能出新的"门道".  相似文献   

14.
对于"书",大约没有别的文字会像汉字这样用一"读"字约定得如此准确、有力和明白. 上学,叫"读书".尽管也有叫"念书"的,那原意不过是说"读书"要"念",所谓"书声朗朗"而已.  相似文献   

15.
一、引号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在"读题时代"的今天,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尤为重要.在新闻标题的写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引号.引号的合理使用,既可以点亮新闻的"眼睛",又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睛". 首先,新闻标题的引号,使引用部分成为标题中相对集中的重点,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去集中理解标题,并进入正文.  相似文献   

16.
苏进跃 《今传媒》2007,(3):25-25
新闻阅评是一门艺术,其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对度的把握.所谓"度",从哲学上分析,就是客观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界限,也就是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新闻阅评中的"度",就是新闻阅评的"界限",也即"分寸".阅评意见如果达不到这个"界限",就会"不到位".阅评意见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过了火".  相似文献   

17.
何谓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也称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新闻眼.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形象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8.
最近媒体上又有沸沸扬扬的"郭晶晶耍大牌".新闻,是说世界杯女子单人三米板决赛获得亚军的郭晶晶,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耍大牌",忙着为一件小玉器穿绳,忽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它和空气一样,虽然大家都每时每刻在呼吸它,但很难说清楚.美国一所新闻学院向十家报纸的主编征求"新闻"的定义,十个人就有十种说法.美国的一位新闻学家说给"新闻"下个定义难极了.在我国,解放前和外国相似,也是各有各的说法,以后都一律沿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近几年来,由于思想解放,又重新讨论新闻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辞海》里的新闻条目,这样给"新闻"下定义:"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这些体裁通常称为新闻."但是,有的从事新闻工作的老同志却说,我们搞了几十年的新闻工作,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新闻.一些读者抱怨报上没  相似文献   

20.
在报社,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社会上无人知晓,在报社地位并不高,但权力却不小.他们是新闻报道在接触读者之前重要的评判者,而且他们用版面作出评判,往往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报道接受与否和接受的强度.这就是现代报纸的美术编辑,也可称为版式设计师.他们最重要的职责,简单地说就是"规划版面",他们不仅仅是报纸的"化妆师",更应该是懂得如何营销新闻的"推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