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素有“对联天子”之称。他特别嗜好对对子,不论在戎马倥偬、争夺天下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悠闲生活的时候,都喜欢与人出联索对,这既可以试才逗趣,又能寓托自己的宏大志愿。相传朱元璋举事之前,有一天在雪地里遇见一位叫葛恩的人,遂问道:“天寒地冻,出来何事?”葛恩答道:“穷百姓鹑衣百结,不知何以御寒,放心不下,特出来看看。”朱感到他很关心民间疾苦,是个同道中人,想结为知交,但不知他腹中文才如何,便口出一联要葛恩应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冰”的古体写法)。”葛恩听了,低头略思,…  相似文献   

2.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  相似文献   

3.
雨打羊毛一片毡明太祖朱元璋喜爱撰联 ,一天 ,他见仪仗队中两排马的马尾被风吹起 ,甚是好看 ,即兴出了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要他的孙子朱允对下联。朱允灵机一动 ,对道 :“雨打羊毛一片毡”。显然 ,这个下联工整、对仗 ,不失为佳句 ,只可惜柔弱之羊不能调动大明天子的兴趣 ,朱元璋显得有点扫兴。这时正在一旁的四儿朱棣看出父皇的心事 ,便立即改对道 :“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下朱元璋高兴了 ,朱元璋一拍大腿 ,连声夸道 :“好 ,好 ,对得好 !”其实 ,龙鳞是个什么样儿 ,谁也没见过 ,然皇上喜欢 ,就能讨得皇上的欢心。以羊易牛与指…  相似文献   

4.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攻克,岂不是天意?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一听便知这是巧用“析字法”出的上联,“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刘军师莞尔一笑吟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其意在赞颂朱元璋壮志凌云、气壮山河一举“吞吴”,推翻元王朝,“全任”在身的“王”者风范。用的也是“析字法”,“人”字下加“王”字不就是“全”字吗?“王”字边加单“人”不就是“任”字吗?此联巧析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  相似文献   

5.
安石父子对谜联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一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条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立马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父子对谜联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一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个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酷爱钓鱼,一日,与才子谢缙垂钓于御花园。谢缙连钓数条,可他的浮漂却纹丝不动。他心想,皇帝怎能不如一个臣子呢?若徒手回宫,岂不遭笑话?于是,很不高兴,面带怒色。谢缙见此情景,笑着对他说:“启奏万岁,那小鱼儿是个非常机灵、识礼的小东西。”朱元璋一时不得其解,谢缙略加思索,吟诗一首:“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一听此诗,朱元璋转怒为喜,便和谢缙打道回宫了。面对皇上的愠怒,谢缙善于揣度对方的心理,巧于言辞,善解人意。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消除人的“负性情绪”,是保持良…  相似文献   

8.
古人在对对联时,常常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嵌入联中,既显文采,又有智慧,于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对联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了一家山村小酒店饮酒。这家酒店的酒虽好,但没有好的下酒菜。朱元璋便随口吟出一联:"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不料酒店的老板娘却是个善于对对联的人,忙接  相似文献   

9.
洪武试臣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年号为洪武。他本想在南京郊外的狮子山造一座阅江楼,以纪念他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但转念一想,现在国家刚刚建立,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百姓生活疾苦,此时若置百姓和国家于不顾,而去造楼,是不明智之举。但他想以此试一试群臣的看法,以便从中挑选一些真正为国家出力的忠直之臣。谁知号令一出,送上来的奏章全是赞颂造楼的意见,朱元璋越看越气,大呼:“我朝缺人才呀,缺人才呀!”马娘娘听说朱元璋在宫中发脾气,赶来问道:“皇上,我大明刚刚平定天下,忠臣如云,才臣如星,怎能说缺人才呢?”朱元璋把自己以建楼为名试探群臣态度的…  相似文献   

10.
名人与春联     
周赞 《现代语文》2006,(12):99-99
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符”变成了贴春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百姓门户,他还“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发现一家阉猪未贴春联,遂命人取笔墨,亲自挥毫题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相似文献   

11.
据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登基那天大发诗兴,面对群臣以“金鸡报晓”为题吟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吟到这里,朱元璋停了停,众臣便在心中窃笑:“皇上,这叫作什么诗呀!”朱元璋又接着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臣听了这两句,惊得瞠目结舌,连声称妙,想不到开头那么平实朴素的两句诗,竟然引出这样气势非凡的结句来。朱元璋这首诗就是“逆挽诗”。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显平常的开头之后掉转笔头,翻出新意,达到奇峰突出,石破天惊的效果。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颇擅长“逆挽诗”的写作,他的《游虎丘山》…  相似文献   

12.
腊八节     
腊八的由来:腊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冬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日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牢监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相似文献   

13.
一、九岁妙对父联解缙曾为明代翰林,从小才华出众,被人称为“神童”。九岁时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到江边洗澡。父亲见他把衣服挂在一棵老树上,出口吟出一句:“千年古树为衣架”。解缙不假思索,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浴盆”。解缙非凡的语气令父亲又惊又喜。二、机敏巧对师联解缙幼年机敏异常,一次他摘了一朵花玩耍,不提防老师进来,他急忙把花藏在袖内,老师随口吟道:“小子暗藏春色”,解缙对道:“大人明察秋毫”,这才平息了老师的怒气。三、施展才华得佳偶解缙年轻时,一位尚书指着棋盘出了一联:“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他对道:“地作琵琶路…  相似文献   

14.
在民间,一提起朱元璋,人们就会用“放牛仔”、“泥腿子皇帝”等字眼来评论他,却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肚子里的“墨水”可不少呢。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走累了,与几个随从到一庙宇中歇脚。当朱元璋看着大腹便便、满脸溢笑的弥勒佛塑像时,一时兴起,挥笔题写对联一幅:“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对文想象奇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朱元璋对“朱”字过敏,生怕有人说“朱”的坏话。诗僧来复谢恩诗中说“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醐醍出上方”,朱元璋道:“竟敢用‘殊’字,这不是骂我歹朱吗?”及看到后文“无德颂陶唐”一句,更加认定这是在骂自己无德,于是杀掉来复。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老疑心人家在讽刺挖苦他不“光彩”的出身。这方面他简直就是阿Q的祖师爷,觉得“光”、“秃”、“僧”及其同音、近音字特别刺眼刺耳。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有“睿性生知”之句,在朱元璋看来,“生知”有讥讽“僧智”之嫌,活得不耐烦了,杀。各类贺表颂扬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6.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18.
人们知道 ,朱元璋出身贫贱 ,当元末吏治腐败引起民变之际 ,他也毅然参与到反对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潮流中。也许当时人们并未想到 ,正是这个朱元璋 ,最终当上了皇帝 ,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胜利了 ,但当他看到明初许多官员蹈袭元朝之弊 ,擅权枉法 ,贪赃受贿 ,蠹政害民 ,联想起民变的教训 ,自然深知他距离“成功”尚有多远 ,不由得加倍地增添了警惕和忧虑。为此 ,洪武二年 ,朱元璋告戒群臣 :“不禁贪暴 ,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 ,欲成善政 ,终不可得 !”概括起来 ,朱元璋的反腐惩贪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订立重典 ,动用酷刑 ,打…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在评价朱元璋时,有过这样一种看法:朱元璋自投奔起义之日起,“便是代表地主反元以重建汉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如果实事求是地研究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和他渡江前在濠州红巾军中的作用,就可以说明对朱元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妥当的。一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往往是某些同志否定朱元璋的先声。他们认为朱元璋并非完全出身于能吃苦耐劳的职业农民,十七岁以后主要过的半劳动、半闲散的游民生活,沾染了浓厚的投机、狡诈等劣  相似文献   

20.
<正>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历史上第一副真正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历代皇帝多有喜写春联者,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传旨不论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私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无人会写字。朱元璋便亲自给他们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幽默风趣又切合职业特点。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