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鲁迅特别关心青年的读书,多次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介绍鲁迅先生几则关于读书的言论,和青年们一起学习思考。鲁迅先生的这些意见是在当时的语境下说的,不免有偏颇和局限。而鲁迅所批评的许多弊病还在延续,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革以来人们对于鲁迅作品乃至鲁迅本人都存在着不少误读和误解,这在青年学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与鲁迅在文革中被利用、被大肆渲染密切相关。前几年某位流行小说的作家更是逮住鲁迅一阵狂批和谩骂,彻底贬损和否定鲁迅的当代价值,更有某位青年诗人提出要把鲁迅这块“老石头”踢  相似文献   

3.
我们都知道:鲁迅喜欢亲近青年。这里要讨论的是:鲁迅喜欢、亲近的足什么样的青年? 我们首先想起鲁迅笔下的青年——这是他的学生刘和珍: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相似文献   

4.
鲁迅说过:我是为三种人写作,一是那些为中国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哪怕是微弱的慰藉。第二是青年,是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内心深处所感到的悲凉感有所扼制。第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让他们那么愉快呢?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理解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帮助青年更深刻地领悟鲁迅作品思想的博大精深,从宏观上揭示鲁迅作品对青年成长的启迪和教诲。  相似文献   

6.
过去研究者非常关注鲁迅与北新书局的关系,却忽视了对鲁迅与北新书屋二者关系的考察。从预先筹备到最终关闭,北新书屋几乎贯穿了鲁迅的整个广州时期。鲁迅与北新书屋之间相互勾连的重要史实,一方面还原出北新书屋的基本历史轮廓,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广州时期鲁迅的革命思想。北新书屋承载了鲁迅对青年、读书、革命等诸多方面的理想和规划,它的倒闭象征着鲁迅理想的破灭和规划的落空。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生中,曾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为青年看稿、改稿、编书、校字。对于急切求助的青年,不论自己工作有多繁忙,不论对自己是否熟悉,从不推辞。甚至在他晚年,身患重病时,仍孜孜不倦地为青年改稿,指导青年写作。有一次,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来一篇稿子。鲁迅按照他信上的要求,仔细地修改了。不料这个青年却来信责备、埋怨鲁迅,说替他改动得太多了。他又寄来一篇稿子还请鲁迅修改,鲁迅改后寄去了,作者又来信说,这回改得太少,似乎仍不满意。对于这位令人无所适从的青年,鲁迅并不气馁,因为他认为青年作者有生气的作品比“文豪”们“花呀”、“月呀”、“呵呀呵唷,我要死了”的无病呻吟和“死呀”、“血呀”的激烈空喊,要切实得多。当时,在文  相似文献   

8.
丁玲与鲁迅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和革命作家的导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仅用自己深邃的思想教育和影响着广大文学青年,而且在生活上用无微不致的关怀温馨着青年作家的心。我国许多老一辈作家的文学生涯,都和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女作家丁玲,便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一生怀着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把很大精力倾注在教育工作上。 鲁迅把教学工作作为他毕生从事革命事业、培养和教育青年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热爱青年,他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培养教育青年,并把中国革命的希望与未来寄托在青年们的身上。 伟大的革命目的,产生巨大的革命动力。在那连红包封面的书籍都要禁阅、取缔的白色恐怖下,鲁迅满怀革命激情,冒着生命危险,一直高站在革命讲坛上,教育青年学生在现存的“荆棘丛中”,要努力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他坚信“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为此,他在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上,“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以教育革命先驱者的姿态,高声呐喊着,提出“救救孩子”的口号,并决心把“青年幼苗抢救出来”,让他们为“光明的将来”去奋斗。鲁迅这种爱护中国“火种”的坚定革命精神,是我们每一个革命教师认真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民族魂”。身为文坛巨擘、学界大家的鲁迅是属于我们全民族——属于我们大家的。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答案。然而我们最想说:因为,鲁迅属于青年人。70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大笑”着、“歌唱”着,迎接了死亡。70年后的今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文字来祭奠鲁迅先生——这纸上的怀念,文字或许粗疏,或许生硬,或许天真,然而,总是真心。当然,我们最初和最后要做的,仍是回到文本本身,在先生的作品中找寻精神的永恒与不朽。  相似文献   

11.
2014年鲁迅生平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在日本、北京、广东、上海等阶段。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杨荫榆治校并无严重过失,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应该为她恢复名誉。鲁迅对自我历史的遮蔽和重叙,让我们看到了回忆的建构性和历史的话语本质。作为广东青年的"这一个",廖立峨与鲁迅的交往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广州情结,而且反证了鲁迅进化论的复杂性和延续性。鲁迅不赞成施蜇存向青年推荐古书,其目的不是"抛弃中华文化,模仿苏俄文化"。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1947年的夏天,一位年仅17岁的高中生,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景仰之情,在广西桂林的进步刊物《民主周刊》上,发表了《从阿Q看辛亥》的文章,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几十年以后,这位青年成为了国内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被学术界誉为“专注于鲁迅研究的大家”。这位青年,就是华师文学院的陈安湖老师。  相似文献   

13.
<狂飙>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是文学史上继太阳社与创造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社团——狂飙社的核心刊物,由高长虹担任主编.鲁迅虽然没有在<狂飙>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但他对<狂飙>的创办却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提携主编高长虹;在上面翻译作品鼓励青年;在与"狂飙社"成员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依然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情怀关照着<狂飙>的发展.鲁迅重视以报刊传递文学思想的这个舆论手段,推动着文学与传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鲁迅永远是青年的朋友,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真的人:一方面,他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另一方面,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真诚地袒露在年轻人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和寻路。青年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论一切,也可以毫不顾忌地批评他,甚至拒绝他。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的成年人,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因此,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早年都喜欢和鲁迅交流,有的还成了终身不渝的莫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之一。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在那黑暗的时代,导引着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鼓舞着进步青年奋勇而前行,被誉为“人类明灯”。60多年过去了。对鲁迅的关注和研究并没有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如今,国内外研究鲁迅依然很热,那些过去由于政治偏见而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也在逐渐化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中期,《豫报副刊》是河南文艺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它是一种具有进步倾向的刊物,且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支持该刊的筹备和发行,并关心和帮助该刊的青年作家。鲁迅在该刊发表4篇《通信》,着重批评国民性问题,号召青年大胆讲话、勇敢前进。鲁迅对《豫报副刊》的影响和指导,使该刊发挥了更大的战斗作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7.
著名鲁迅研究学者张杰曾这样解读鲁迅的文学作品:“鲁迅在进化论思想的作用下形成的以‘幼者’为本位、以青年为本位、青年必胜于老年的思想……是与封建传统的以‘老者’为本位的思想尖锐对立的。他的‘青年必胜于老年’,不论是后来还是在前期,都是作为世代发展的系列而言的,而并非个体对个体的绝对比较。”  相似文献   

18.
鲁迅自己坦言,他的文章只有过了三十岁的人才能懂。所以,教鲁迅的作品,对于我这样一个尚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而言,总觉得惴惴。年少的时候,被人教着一个个鲁迅的故事;年长了,变成教人一个个鲁迅的故事。但这么多年下来,总觉得缺失着什么。尤其是看到听课的人  相似文献   

19.
追求与强求     
二十年前,我表舅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当道具工,所以我得以在一个春天的下午目睹为艺术献身的青年们的表演.那天,有一个留着鲁迅式小胡子的青年走进来,考官问:"姓名?"他眼色深沉地回答:"我就是我--一个个性青年."考官被弄得一头雾水,又问:"请说真实姓名."青年答:"鲁迅的追随者,时代的匕首."这个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因为我觉得那青年真的很酷.  相似文献   

20.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鲁迅先生一生团结青年,愿意为了青年牺牲自己,他也赢得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尊敬与爱戴。时过境迁,鲁迅还在青年人的心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