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楚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文化意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阐释"归化"与"异化"的背景与定义入手,指出楚辞中的部分文化意象,并运用两大翻译策略分析了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最后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历来有关楚辞的浪漫主义界说是偏颇和不准确的。楚辞文本虽存在由民俗文化向个体创造性表现跨越的倾向,但仍未超越原始宗教民俗的统驭性界限,其意象符码仅仅是巫风文化的同一性表征和播散,其所体现的中心倾向仍是一种文化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楚辞》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反映了典籍翻译的研究型特征以及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孙大雨《屈原诗选英译》为例,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管窥如何使《楚辞》的民族文化特色走进英语世界。孙大雨以源语文化为依归,采用了直译、意译、直译与文外加注、意译与文外加注、音译与文外加注、文内补偿等多种方法。“加注”参与建构了整个译本的意义生成,也是译者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特色文化词汇、特殊文化形体、独特文化气韵等三个方面,对《楚辞》许渊冲英译本的文化适应进行解读和探讨,期望能为《楚辞》的英译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王小燕 《海外英语》2014,(15):157-158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以意象为出发点,强调文化,语言,意象三者的紧密联系。诗歌中意象丰富,文化意义深远。李贺诗《梦天》中意象紧凑奇诡,极具中国传统神话文化色彩。该文意欲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诗歌《梦天》仙境中众意象及其文化性在英译文中怎样被有效高效传递,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一书中包含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论文选取《红楼梦》第五十回的《访妙玉乞红梅诗》,对诗歌的文化负载以及霍克斯(David Hawks)的翻译展开分析。通过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古诗的理解及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把握,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技巧与文化意象再现。  相似文献   

8.
宇文所安在其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中对湖湘典籍《楚辞》进行了英译。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他者",宇文所安在对《楚辞》的英译过程中,采取激活原文在原语境产生的象征效应,构建中西语言及文化的互文关联以及重塑诗人精神品格的翻译策略,实现了湖湘经典《楚辞》的异域重构,促进了湖湘典籍及其蕴含的湖湘文化精神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意象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元杂剧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例如,宫调、曲牌、典故以及人名等。对元杂剧文化意象的译介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化广泛、深入地传播。本文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之下对元杂剧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三类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以期为文化意象的翻译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意象词认知翻译观角度对比评析了《醉翁亭记》中概念性文化意象词和联想性文化意象词的六个英译文版本,旨在比析最佳译文并探索文化意象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析结果发现,各位译者在文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上呈现翻译思想的多元化趋势,而体现融合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所翻译的译文则可较好地实现翻译和谐性,适应当前国际跨文化交际形势,促进文化间的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12.
孙大雨的《楚辞》英译非常重视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名物、句义的注解,这种"丰厚翻译"的策略展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楚辞》英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译介,其中也包含着强烈的身世之感和爱国情怀。他采用与《诗经》对比的方式对屈原诗歌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释,并作了音步分析。这些都使其在当代《楚辞》英译著作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诺布洛克(Knobloek)英译《荀子》是综合其学术研究和英文翻译的巨著,选取几例理解与表达的特色之处,考证《荀子·劝学》的训诂,讨论其英文表达与汉语源语言的差异,探讨中国文化意象传达的得失,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保留原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色的翻译方式,提出适当运用“中国英语”的翻译原则、中西译者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以促进《荀子》英译事业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楚辞》奇诡浪漫的艺术风格深受楚地巫风的影响,其中"凤"意象的运用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浓郁巫风下的楚凤反映楚人原始宗教的价值取向,所传递的凤文化内涵诠释了楚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楚辞》中"凤"意象丰富了中国"凤"文化的内涵,并对后代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郭晓辉 《英语辅导》2014,(3):187-189
《浮生六记》的英译(林语堂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翻译,其翻译成功的因素值得研究。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来探讨英译《浮生六记》中部分有中国文化特色语句的翻译策略。主要论述以下几类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文具用品,食物,特殊地名等。  相似文献   

16.
《诗经》和《楚辞》自古合称“风骚”,实则开创了两大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诗》着重于现实,是儒家诗教的工具;屈辞则重幻想,是作家主体情志的充分体现。比较而知,《楚辞》形成的文学传统实则超越了《诗经》的大雅、正声传统。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还是在文学语言,或者是意象营构等方面对后世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都要超越《诗经》。尤其是在当前传统文化式微、西方各种学术流派占据话语强势的时代,重新认识楚辞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外古今文野雅俗都有“共同语言”。这,特别体现在神话和神话思维中。或以为这就是后设性、普遍性的“元语言”。这种元语言及其语法.神话思维及其原型意象和模式.具有某种解析或推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充当破译上古文化的“密码本”。叶舒宪等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便凭借这种文化人类学的密码本,就“永恒回归与《老子》”、“失乐园与《山海经》”、“幻想游历与《楚辞》”、“圣俗消长与《诗经》”、“引譬连类与《说文解字》”、“中心象征与《中庸》”的潜在对位关系做了独特的考察.并对这些号称神秘的典籍进行了独创性和现代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文化意象翻译是文化翻译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翻译界的重视。文化意象反映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是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莫言的小说《酒国》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有许多字里行间起不同象征作用的文化意象,这是《酒国》的一大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酒国》俄译本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论述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此来看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文化战略决策,而中国文学典籍的翻译是华夏文化向西方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杨译《红楼梦》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特点和翻译策略以探索中国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楚辞文化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揭示/掩匿”的二元性倾向.从文化分类学的角度.可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划归为不同的文化范型.因此以中原文化的价值判断阐释楚文化,必然会产生上述的二元性倾向.它表现为意象与运作、行为与结果、还原与掩匿等一系列自相冲突的矛盾现象.这种二元性倾向是造成楚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破译,楚辞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无法解释的真正原因.正确的古代楚辞文化阐释思维路向应是:阐释者放弃与阐释对象相异的文化立场.返回到诞生楚辞诗风的楚地域文化的视角.并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逐一揭示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