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周大平 《教育》2012,(7):19-20
一个国家公共部门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在中国叫"财政性教育经费",国际上通称"公共教育经费"。早在1993年,中国政府就为财政性教育投入设定了一个目标,即200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然而迄今这个目标却从来没有达到过……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与OECD主要成员国在公共财政收入、教育支出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并不大,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例却相对偏低。要实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需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我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充分开发财政性教育收入中的其他来源收入。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化论坛》2011,3(4):137-137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部署,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渠道,确保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不断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1993年我国就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要达到4%的目标,至今仍然没有达标。文章以1993-200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等指标为样本,考察了辽宁省教育投入努力度的状况,比较分析了辽宁省与北京、广东、江苏等发达省(市)份及全国平均教育投入水平的差异,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提出目标、采取对策等方面分析和测算了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能够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然后,就4%目标实现后如何持续保障财政教育投入问题,着重从公共财政职能、预算管理体系和教育财政体制等制度规范上阐述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保障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存在较大的缺口,由此产生的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直接地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宋亮 《教育》2012,(7):30-31
今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为确保此目标的实现,全程监管必不可少。资金筹集与监管近日,知名媒体人石兆在《中国经营报》上发表文章对教育经费4%目标的落实提出疑问,担心该目标可能难以实现。石兆表示,如果没有监管,一切都是虚幻。石兆之所以产生担心,是因为达到4%标准的资金募集方式"听着让人觉得不太靠谱"。据报载,为实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8.
1993年,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要求。但10多年来,这个4%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令国人忧虑。不久前,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公告,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3.1%,实际教育经费投入额为6348.36亿元,余缺0.99%的经费为2086.48亿元。  相似文献   

9.
正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GDP的4%,是历史性的,各级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对于这一投入水平以及如何让教育投入切实发挥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还  相似文献   

10.
章右 《教育》2012,(7):27
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达到4%,各省市和自治区在将教育"蛋糕"做大的同时,也在探寻着如何切好这块大"蛋糕"。河南:公共财政是第一大支出为实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财政部对各省建立了教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分到的指标是:2011年、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6%和17%。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河南省财政教育支出853.5亿元,增长超过了40%,教育成为河南  相似文献   

11.
重视农村教育的公共投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教育存在公共投入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该加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总量投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建立多元主体农村教育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属于“提供公共财”,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盈利特点。基础教育投入是政府职能,方式为提供“公共财政支出”或指导社会与个人投入。教育财政拨款是根本性的,由此保证基础教育的国家文化属性。我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形成以基层为主体的投入;必要目标与财力资源的明显反差造成教育投资在地区间、城乡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加重了学生、学校与群众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运用金融手段扩大非义务教育经费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教育投资体制,在我国目前非义务教育经费短缺而其他投入难以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金融手段筹措非义务教育经费不失为一种选择。金融手段的内容丰富,既包含一般资本市场使用的金融手段,又可以创新符合教育规律的特有的金融手段。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石和关键环节,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贵阳市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在普及学前教育、扩展学前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政策落实责任不清、机制体制不健全、学前教育地方立法缺乏、法治监管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统筹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健全机制,稳定教师队伍;人大地方立法等措施,破解贵阳市学前教育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教育投入研究:总量、结构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1978年前发展缓慢,波幅较大,1978年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岭回归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教育投入受到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影响较大,教育投入总额增长更得益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育投入在结构上呈现"三升三降"的特点。教育投入在省际存在重大差异,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3·7倍多。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投入的外部性在人力资本流动下表现为溢出效应,教育溢出在人力资本输出地表现为外溢效应,在人力资本输入地表现为内溢效应。利用199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教育溢出对公共教育投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外溢对公共教育投资产生负向影响,教育内溢对公共教育投资产生正向影响。教育溢出使欠发达地区投资教育的动机不足,扩大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投入差距。因此,应积极探索建立与人力资本流动相联系的地区间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以财政拨款和学费为主,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进一步筹措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经费需要更新理念,省级政府应成为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政府应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和高等教育融资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完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使江西地方高等学校教育投入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义务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正面临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转型升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符合教育公平和效率的价值追求。由于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紧张、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教师流动财政支持乏力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缺乏有效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着发展水平低,地区、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的困境。保障经费投入持续稳定是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的关键,要着重推进教育费改税进程、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改善师资流动财政补偿机制、健全义务教育财政资金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优先发展教育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和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决定我国目前教育资金紧缺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融投资创新,教育债市优势使得它在教育投入创新中的选择成了必然,教育债市将为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投资不仅关系到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还涉及到就业、稳定、资源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是各级政府都密切关注的问题。然而,教育投资存在很高风险,即投资收益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和较宽的分布范围,阻碍个体作出合理教育投资的抉择。由于风险估计的复杂性,教育选择的研究一般都不考虑风险。借用金融的期权理论模型对风险的估算可以很好地评估个人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推出个人的最优教育选择。采取工资微分和捆绑期权这两处巧妙的处理,就能使标准的期权公式适应教育投资的特殊性,便于实证检验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教育投资成本。基于英国的面板数据估算结果显示,预测的最优高等教育参加人数与实际人数很接近,说明风险确实对于人们的教育选择有很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普通高等学历来说更是如此。而参加职业高等教育的学生会更多考虑非货币因素。此外,对各学历的预测值均高于真实值,说明可能有部分群体由于得不到全面的信息而没有作出最优教育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