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内容:注·提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29课《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大夫、敝国、国势"等词语。2.理解楚王3次侮辱晏子的目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技能目标;精读晏子与楚主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主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晏子使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在上这课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晏子如何能言善辩,如何机智地战胜了楚王,而对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却缺乏必要的认识,于是就有了师生对教材如下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晏子的审视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已习惯地认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者。这种理解,在语文学科上,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用组织与指导这一思想来控制学生。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前,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晏子去楚国,发生了哪三件事?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凭借,即以问题导读,以为  相似文献   

5.
(一)师 :让我们一起把课题朗读一遍。生 :齐读。师 :通过预习 ,结合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吗?生1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生2 :我认为这位同学讲得很正确 ,但如果把“出使”的意思解释出来 ,就更容易理解。晏子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国去。生3 :他们两个都说得没错 ,我觉得要是把晏子的身份讲出来就更好了。齐国大将晏子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国去。生4 :“晏子使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 ,也就是说晏子到楚国去访问。师 :同学们主动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很好。老师很高兴 ,说明大家预习得很成功。不过 ,你们想想 ,这…  相似文献   

6.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学会做读书笔记。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人物语言反复揣摩,体会晏子出使楚国的智与勇,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智与勇,感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楚王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排演课本剧。教学重点: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课前准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人物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尊严。(出示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2.学生介绍搜集到…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技能目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关键: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二、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再明脉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楚国,和楚王之间…  相似文献   

9.
(注:课文为人教版第10册第11课)设计理念无论低、中、高年级都要坚决摒弃繁琐以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要多读、多练,少讲、少问,要学在先、教在后,以学定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崔峦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晏子三次反驳的含义,体会晏子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0.
正"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相传是这样的:齐国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那个能说会道的晏子要来,便想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一条溪流,流淌于碎石葱茏间,泉水叮咚。重读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实录,仿佛听到一种天籁,绵延、弥散在课堂,极富魅力。一、词语推进的思维力度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敬重、佩服……师:那"不尊重"呢?生:瞧不起的意思。生:侮辱、蔑视。师":不敢不尊重"呢?生:尊重晏子了。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生:不能不尊重。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略)教学目标: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正>《晏子春秋》中记载,齐国的晏子出访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并问道:此人哪国人,犯了什么罪?答:齐国人,偷窃罪。楚王即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都很喜欢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用植物的生长受环境影响这一自然规律揭示出了环境育人的道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处处体现文明礼仪素养,校园良好  相似文献   

14.
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晏子春秋》的断句与词义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例析如下:第一则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晏子春秋第一卷内篇谏上第一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这两句话是晏子对齐景公的谏言,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争论。为便于讨论,我们将晏子的这一段谏言征引如下:  相似文献   

15.
管子和晏子同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二人以其显赫的政绩名垂青史.管子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家产殷实,富可敌国.晏子晚管子一百多年,一身仕三朝,从政五十六年,晏子时代的齐国,国力要比管子时的更加雄厚,而晏子家无积蓄.造成管子与晏子贫富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持有不同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16.
《晏子使楚》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为什么能驳倒楚王?我们在阅读中往往理解为全靠晏子的聪明善辩。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通过阅读来以文悟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意思,真正领会课文。如文章开头指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这就点明了楚王想持强侮人,动机是极端不善的。文章结尾处的那句话:“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  相似文献   

17.
晏子使楚     
景昕桐 《辅导员》2014,(Z1):83-84
正时间:春秋末期地点:楚王大殿内人物:晏子、楚王、齐国随从、楚国门卫接待的人、楚国大臣、武士、囚犯第一幕【晏子来到楚国,接待的人照楚王之意让晏子从洞进去。】晏子:(看了看这个洞,不动声色)这个只有五尺来高的洞,不是城门,倒像是一个狗洞,我访问的是楚国,而不是"狗国",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钻进去。我先在这儿等一会儿,你去问问你们的楚王,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相似文献   

18.
二桃杀三士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他们都能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因而以勇力闻名。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晋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  相似文献   

19.
晏子罚酒     
<正>一天,齐景公请晏子和田桓子喝酒。田桓子见晏子来了,就对景公说:"您应该罚晏子酒。"景公问他理由,田桓子说:"您看,晏子穿着黑色朴素的衣服,乘坐瘦马拉的破车来上朝,这是故意向人们隐瞒您对他的恩赏啊!"景公觉得田桓子说的有道理,就要罚晏子的酒。晏子端起酒杯站起来,恭敬地对景公说:"您是希望我喝完罚酒之后再为自己解说呢,还是解说完之后再喝这杯酒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1课。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解题释疑师:今天咱们讲课的题目是什么?生:晏子(zi)使楚(ch俪)。师:不是晏子(zi),是晏子(z佾)。子(z佾)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成就的人,尊敬的称呼为"子(z佾)"。你知道的有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