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去年4月,我采访某旅旅长常泽春时,思想受到震撼。常旅长是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的指挥员,10年前我认识他时他是营长,长得黑黑的,粗壮高大,化程度不高.典型的基层带兵人。当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10年后再见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他随身不离的包里有三样东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笔。到哪儿开会他都把笔记本打开,别人讲话时,有价值就记在电脑里,让他讲话时.电脑里各种需要用的信息和资料,供他使用调遣。  相似文献   

2.
周日新 《航空档案》2005,(10):F0021
2000年6月,笔者在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时,询问他是怎样走上航空道路时,他说了他对航空、飞机的“认识”,是从“挨轰炸”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他曾是毛主席的警卫员,8341部队(原中央警卫团)一营三连二排六班班长,专门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1947年,他到延安,后又随毛主席到西柏坡、进北京。开国大典时,他就在天安门城楼上;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时,他又护送毛主席去苏联……  相似文献   

4.
1971年初冬,他的同学有的支边,有的下5,只有17岁的他,从四川的省城辗转到地处川南的芙蓉矿区,被安插在局机电设备总厂当机械工人。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比较喜欢美术,有的作品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中还获过奖。到了工厂,车间。厂里办黑板报、橱窗、专栏时,经常找他帮忙。  相似文献   

5.
秦朔  瑞余 《出版参考》2004,(8):17-18
一个孩子走到森林,他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他也不像科学家去关注光温土质。他对树而歌。他欢然跃动时树摇曳多姿,他沉思默察时树也静默无语。  相似文献   

6.
老李     
老李 《出版参考》2005,(9):12-12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7.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8.
1994年初,159医院政治处调来一位干事,当干部部门统计他的履历时,才知他一直是排长、参谋、连长,从来与政工无缘。然而,三年后的今天,他已成为某分部一位有名气的新闻干事。有人问起他改行的体会,他说:“只要热心投入就有收获”。曾经一直是军事干部的他,平常总爱捣鼓“豆腐块”。当排长时,一篇《一个大功连队螺旋式的思考》在《前卫报》变成铅字后,曾引起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当参谋时,《战士徐无私临退伍前荣立二等功》的稿件在《安庆日报》头版位置上登出,还加了按语,至今徐无私还与他保持着通信联系。由于他口令洪亮,军事…  相似文献   

9.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的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10.
12岁时,莫迪洛开始画漫画,15岁时他就能靠画来挣钱,18岁时他已为4本儿童读物画过插图,同时并为特技电影绘制图片。20岁那年,他已有一个画室,在那儿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聚在一起为电影院和电视连续剧画广告。23岁时,莫迪洛迁居秘鲁,成为利玛一家名为MC CANNERICKSON广告公司的一员,在这以后的5年中他创作了许多儿童读物及幽默画片。  相似文献   

11.
《天天饮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轻松、实用、充满烹妊乐趣和饮食文化的节目。主持人刘仪伟就像一位天天见面的朋友,在10分钟的时间里,生动、活泼地介绍一道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刘仪伟是学古文出身,没学过播音主持,他也不是专业厨师,但他把《天天饮食》办得如此活泼生动,雅俗共赏,自然有他独特的功力。 1.临场发挥 随心所欲 刘仪伟在节目中运用的语言,是十分通俗化的口语,事先不写稿子,也没作其他任何准备,完全是当场发挥,想到什么说什么。比如,在海边,他就说他做饭时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在武夷山时,他告诉大家,他听得到…  相似文献   

12.
走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韩强毛简朴的书房兼卧室时,便会看到书架上堆着厚厚的一根剪贴本,那是他19年军旅生涯以来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他多年的心血、汗水加智慧的结晶:1500多篇报上发表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他自幼生活在井冈山的一个山村里,井冈山秀丽的山水养育了他,赋予了他灵气。1975年当他来到大别山脚下的某部新兵连时,连长见他长得眉清目秀,浑身透露着机灵劲,就让他当了连部通信员。一天,他试着把连队一个老班长的训练事迹写成一篇报道,投给了一个报社,没想到半个月后稿子见报了。连队干部就让他当上了连部文书兼连队报…  相似文献   

13.
10个月前,王东辉开始牙痛,疼得他时常倒吸凉气。起初的三四天,还只是一日三餐时发作,后来就变成随时随地地疼,喝凉水疼,看书时疼,坐班时疼。妻子笑他,你的假牙到寿命了。  相似文献   

14.
刘爽 《新闻三昧》2005,(10):16-19
宋凤河,数个月前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吉林农民,委屈、潦倒、瘸腿,甚至骗子这些字眼,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当他选择不再沉默时,他的名字和媒体挂上钩,从此他27年前的一场经历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见义勇为”这些光鲜的词汇成了他的代名词。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关于他的报道多达2110条,他的故事甚至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法委。  相似文献   

15.
耿宪友印象     
读罢耿宪友的论文集《武警后勤建设的思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辛勤耕耘的“庄稼人”。耿宪友的故乡是“玉米之乡”山东惠民淄角镇。抗美援朝时出生、大跃进时入学。由于家庭贫困他从来没穿过“学生蓝”褂子,因而恐怕生人很难从同学们当中看出他这个少先队干部。但语文老师兼算术老师杨树贤特别器重这个不穿“学生蓝”褂子的学生,把他引入了写作之门。高中毕业后,耿宪友携笔从戎。能吃饱饭,也不用自带干粮了,他自然非常高兴。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常给连队黑板报写一些稿子。部队领导发现他是个好苗子,就让他当报道员、教歌员、…  相似文献   

16.
曾先后担任我军炮兵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吴克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骁勇战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奇峰突兀、富有传奇色彩。在红军初创年代,他就担任过赣东北苏区红军冲锋队队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出生入死,战功累累,就是他死后,对自己的遗体与骨灰的处置也有独特之处。他生前曾留下二次遗嘱,抗战时,他在胶东战场上曾表示:生为国家尽忠,死后葬于父母身旁,以尽子女孝道。可四十多年后,吴克华在病危时又留下遗嘱:死后一切从简,不造墓,把骨灰撒在当年塔山战场与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闻界的前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先生,很久不见他了。听说他离而不休,深居简出,每日读书深思,我早想去拜访他。去年4月,我赴英国探亲半年,往返时借在京小憩,曾两次专程去拜访甘老。  相似文献   

18.
凡与三亚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徐国良上校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是个十足的军营男子汉:英武的身材,粗犷豪爽的性格,满口的“兵话”。而当人们见到署着“徐国良”名字的文章散见在大小报刊上时,才知这位上校军官也会舞文弄墨。徐国良枕着洞庭湖的涛声长大,烟波浩渺的湖水,鱼米之乡的风情不时撞击着他幼小的心灵,激发他写作的欲望。因而,15岁时,他便有了一些诗歌、散文、小话剧献给父老乡亲。1972年,他又带着一个当军事作家、记者的梦想,毅然闯进了海南五指山区的军营。谁知,对徐国良来说,当作家真的是一个梦,虽然他有作品变成铅字的…  相似文献   

19.
谭燕 《新闻天地》2005,(8):48-50
偏、远、穷地区青年的婚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便让那些一心想谋取不义之财的人以可乘之机,骗婚团伙应运而生。他们四处寻找猎物,一位叫黎望春的年轻小伙不幸“中彩”,他在想到借助于政府、法律、公安时,他更想到了媒体的力量。媒体的力量是什么?当黎望春从本刊曾登载的文章中找到答案时,这便是社会赋予的媒体人在完成着他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发表具有鲜明沂蒙老区特色的新闻照片近千幅。其中,有的作品在苏联、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展览过。去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载入了《中国青年摄影家名录》。他叫王玉,是某师战士摄影报道员。当笔者问及这位同行成功的“秘诀”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几年间我搞摄影的体会就是紧紧地“哇”住了沂蒙老区的特点。诚者斯言。当你看家王玉那厚厚的六大本剪报时,就会觉得,几年来,他发表的近千幅摄影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沂蒙老区特色。和他细哈,又知他不仅仅只是“抓住了当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