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妇女的人身权益”问题受到格外的关注。虽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奋斗与抗争,妇女们从法律的意义上逐一获得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但要在事实上达到与男子平等,却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就拿已经走出家庭并在工作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妇女来说,“性别”仍然使她们受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妇女电视节目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年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从那时开始 ,我国大众媒体开始关注性别平等问题 ,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被提出来进行讨论 ,有条件的电视台开始考虑开办妇女节目。第四次世妇会已过去四年 ,四年以来 ,我国妇女电视节目有何发展 ,特别是妇女电视节目内容在社会性别意识方面有何表现 ,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电视调查方法 ,描述了中国妇女电视节目的概况 ;并对三个电视台的妇女节目进行了文本分析 ,试图描述这三个妇女电视节目内容在社会性别观念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妇女编辑出版领域空前繁荣,对女性学与编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编辑出版中的热领域。这将对社会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对妇女发展和塑造社会性别环境作用更为直接。但在编辑学研究著作中,从性别视角探讨编辑活动的研究却难以见到,编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性别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编辑学领域的性别研究问题进行探讨。一、编辑学研究领域的性别意识缺失与女性学1.编辑学研究领域的性别意识缺失为了了解编辑学女性/性别研究状况,笔者进行论著和论文收集。在国家图书馆网,用“编辑”对“学位论文”和“中文普通图书库”的“所有字段”分别检索,然后用“女性”、“妇女”分别进行二次检索,在1994年-2003年的38篇博士论文中没有发现,在图书中没有与“性别”、“女性”有关的,与“妇女”有关的13本图书鲜有论著。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用“编辑”检索1994-2000年的“关键词/篇名/摘要”为16602篇,再用“性别”、“女性”、“妇女”分别检索,得到15篇、22篇、6篇;其中不仅多有重复,有些内容不属于女性研究的范畴。用“传媒”对该网络数据检索,得到1508篇,对“篇名”的二次检索中“性别”有20篇,“妇女”有29篇,重复大多...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的社会由两性关系所构成,维护和保障和谐的性别关系,可以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推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联合国提出社会性别主流化后,中国政府利用新闻传播大力宣传了社会性别主流化,为妇女提供了许多较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会,但是在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道路上依旧任重而道远,还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发展路径,可以说当代新闻传播对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性别主流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妇女权益法保障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合法权益.那么,在新闻报道中,该如何保护女性权益呢?新闻报道中存在哪些不利于性别平等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解读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出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一些性别歧视问题,建议新闻报道中纳入女性视角,从女性的角度、立场、利益出发,确定新闻报道保护女性合法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媒体和社会的关系时,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媒体究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还是社会现状的维护者。本文拟在传播社会学视阈下,考察女性媒介与中国妇女发展、社会发展的深层互动关系及其现实社会意义。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与性别研究,是信息时代与新媒体普遍发展背景下,媒介与性别研究(Gender Communication Studies)体系中一个充满创造力与研究活力的分支研究方向。文章概述了国外关于网络与性别研究的四个新议题,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新特征与趋向,包括对信息时代的性别鸿沟的判别,梳理了有关妇女接近信息和传播技术(ICTs)的核心议题,分析并阐释了在新信息和传播技术领域对妇女进行研究的六个主题和三项缺失,呈现了女性日记体博客阅读中身份认同与解读文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大众传媒对重构维吾尔族妇女性别角色规范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分析,提出了加大主流价值观引导下的维吾尔族女性积极、向上、进取的美好形象的宣传:办好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语种的妇女媒体以传播先进性别理念;媒体要加强对性别意识的研究,提高性别敏感,提高传播者平等地表现社会性别关系的能力以及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不断创新,为女性形象重构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举世瞩目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于9月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联合国成员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研究决策妇女问题的大会,对于促进全世界妇女“平等、发展、和平”的进步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新闻媒介应抓住这一极好机遇,大力宣传报道中国妇女的时代脚步,为增强世界各国对我国妇女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正确估价,促进中国和世界妇女的平等参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新中国宣告了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我国的法律保障妇女与男子具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人格和尊严。我国政  相似文献   

11.
礼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家庭形象和社会形象。但是,因为礼教在不同时期所宣传的侧重点不同,影响的不同朝代妇女形象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礼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家庭形象和社会形象。但是,因为礼教在不同时期所宣传的侧重点不同,影响的不同朝代妇女形象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相雯 《新闻世界》2014,(6):249-250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现今追求社会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伦理剧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基础,分析当代家庭伦理剧反映的女性形象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性别视角以及社会性别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性别与传播交叉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不过,基于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该研究领域已然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分别是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和以传播学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与传播研究"。本文将阐释这两个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各自的特征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袁妙彧 《大观周刊》2012,(15):108-109
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张宏  王景强 《青年记者》2016,(29):108-109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叙事,常见“压迫一反抗”的模式.这一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明清妇女史专家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的出版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著作明确采用了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框架,作者高彦颐在绪论中开宗明义,批评“五四妇女史观”把传统社会的妇女塑造成了僵化的“受害者”的刻板形象.新的“社会性别”范式,要求把妇女解放纳入传统/现代的分析框架中,高度重视妇女本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此,在高彦颐等研究者的理论图景中,“社会性别”范式成为“革命范式”的替代范式.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性别研究的影响下,国内的性别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其中性别与传播的研究更是一枝独秀.性别与传播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范式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性阅读现状及其对"女性期刊"的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我国女性阅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论述,认为女性阅读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非所谓的"女性期刊"所能左右。"女性期刊"或"女性读物"的提法,有将女性的阅读对象和内容规定于狭窄空间之嫌,阅读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现象,不应该也不可能有性别之分,期刊不能以性别来界定。应尊重妇女、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关注两性的阅读差异,给女性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女性阅读量增大和阅读内容多样性的选择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20.
崔淑慧  余云艳 《青年记者》2017,(30):100-101
早期对中国女性的研究集中于民族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女性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背景下,媒介与女性的研究也逐渐深入.2016年11月,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下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新发展理念下的妇女权益和女性地位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国外媒体如何认知中国女性?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为例,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