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坚持“以诗为教,创建特色”的办学思路,旨在擦亮孩子们“诗”的眼睛,唤醒孩子“诗”的心灵,让孩子在读写诗歌中,感悟生活的情趣,感悟自然的美丽感悟想象的神奇感悟音韵的美妙.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路】学生已进行过新诗学习,基本了解了新诗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本设计主要想通过学习新诗写作陶冶学生情操;重点抓住新诗的四个基本要素(情绪、想像、思想与形式),把对诗歌的欣赏与感悟,渗透于教学的步骤当中,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的同时,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写诗的兴趣;教学中主要通过当堂模仿训练,感悟写作,共同欣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导写过程】一、导入激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我们已学习过十多首新诗,诗人们通过歌唱抒发出心中的真挚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让孩子直面经典诗歌,接受古典诗歌的陶冶,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步入“经典诗文”的殿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诗教之花在校园内盛开呢?一、在浓郁的诗意氛围中让学生感受诗1.让学生喜欢诗,就要营造一种诗教氛围让学生感受诗。学校可在校园墙壁的醒目位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一种有韵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儿童爱读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性情,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今天在小学讲授一些诗歌,当然和古人的“诗教”不一样,但古代重视“诗教”的传统还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从诗歌的发展史来看,远古时代,诗和歌本来是一个东西。“诗”都是可以歌唱的。“诗”同时也就是“歌”。后来,有的诗不能唱了,人们就把不能唱的叫做诗,可以配乐歌唱的叫做歌。“诗”和“歌”发展到近代又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现代的民歌、山歌都是可以歌唱的,诗人写的诗也有配乐歌唱的。因而,现在不论能不能歌唱,统称之为“诗歌”,这个概念已经相对稳定而且比较明确,为大家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对学生作写诗歌的要求。虽然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诗歌,然而直至高三,却从来没有相应的诗歌写作训练。有学者称这种写作上的先天不足为“缺诗症”。学生患了“缺诗症”,导致想像平淡,语句呆板,缺意境少灵气。因为诗歌与其他体  相似文献   

8.
写在前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高潮迭起,无数璀璨的“诗星”曾照亮人类社会的进程……可是,当世纪的曙光普照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诗歌渐渐被人们淡忘,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更好地传承祖国灿烂文化,我们将任重道远。同学们,我们读诗、写诗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经历过诗歌学习的孩子,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我们的心中将会有更多的爱,让我们一起进入儿童诗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以想像作文为突破口,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兴趣乐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一、激发兴趣1.明确目的。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是学好各门功课,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比如做笔记、写发言稿、请假条、留言条、申请书、通知、书信等,都离不开作文。这样,把学习目的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叩开孩子的心扉,以激发学习动机。2.树立信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是学生克服困难和有求知兴趣的结果。随着作文成绩的不断提高,兴趣就越来越浓。每次批改,我着…  相似文献   

10.
跟学生打交道简简单单,并不深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和学生谈“明星”,逐步“唤醒”我们身边处于“沉睡”状态的教育资源。运用教育机智,和学生玩幽默,引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榜样作用,给学生写检讨,保持在孩子心中“完美偶像”的地位。教育无痕,蕴藏机智;教育有术,充满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的主流产品 ,是一种大众的文学样式。在教学中 ,我们把写诗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 ,推动作文教学改革 ,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以诗性、诗心、诗情让学生重拾写作信心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写“自由”诗 ,培养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就必须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现在中学生不喜欢写诗 ,是因为功利思想在作怪。高考语文有个不成文的禁令 ,就是作文不能写成诗歌。既然如此 ,写诗还有什么意义呢 ?殊不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 ,较…  相似文献   

12.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1.写了什么内容?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句中的“…  相似文献   

13.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此诗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该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值得品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在教学该诗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诵读诗歌。2.分析诗歌中抒写的景、情、理及其完美融合,感悟诗歌。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扣住“品读、感悟、创造”这条主线,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仇晓楠 《成才之路》2012,(11):57-57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但美的教育不一定就会让学生收获到“美好和充实”。新课改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改变的契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心感悟音乐,把音乐融入孩子的心灵,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可以写诗歌吗?有些老师允许学生写诗歌,但那也是在文学创作的范围内(文学社里的活动),大多数老师不会鼓励学生写诗歌。他们认为诗是一种最没用的文体,我们的语文书教学生写记叙文,写议论文,写说明文,写应用文,但是从来没有教过写诗歌。诗歌是一种有别于小说、散文等的文学体裁,它的自由、抒情、凝练、含蓄、象征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无法给一首诗像给一篇记叙文一样打出准确的分数。一首甲老师认为是好诗的,在乙老师的眼里或许是“臭诗”。但是诗歌写作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高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只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是要循此继进,逐步注重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领悟诗歌的内涵,体味诗歌情感、形象、意境;增强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  相似文献   

18.
初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以往,大家都会“避重就轻”,因为诗歌不好讲,讲浅了怕学生不明白,讲深了怕成了“一言堂”,而学生又缺少感悟,就像牛皮灯笼——怎么点也不亮。我却不这样想。首先,我觉得初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是一个充满遐想的时期。学生心中洋溢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正是诗一样的年华,最适于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也最渴望用诗句来抒写内心美好、浪漫的情怀。再而,学生缺少感悟,那不是学生的错,只是教者的引导不够,我们没有把学生的心窗打开,让他们接受外面的阳光与空气,  相似文献   

19.
罗勤 《贵州教育》2012,(22):32-33,4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诗歌教育发达的国家,早在封建科举教育时代就形成了“诗赋取士”的传统,我国一大批文化名人也是通过学习诗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教,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读诗写诗,属对写对,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对古代诗歌中酒的运用作探述,旨在通过对诗中所写酒的理解感悟,来探寻隐藏其中的内涵.诗歌中所写酒往往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蕴藏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我们关注诗歌中的酒便有"品诗中之酒,晓世间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