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现在高校教育上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教育环境的复杂和教育者的不同认识,对它们的理解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误区。并且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它们本身以及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产生新的理解或者新的矛盾。本文主要研究了现在高校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些现状、看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现状、看法和关系中的矛盾。针对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与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在阅读理解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发现即使认识一篇文章里所有的词语与语法结构。但仍然会不解其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讨论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分析了阅读理解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作为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的综合性实践,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当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而产生新的认识,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就要求历史教师进一步提高对于理论基础的理解与把握,以便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历史教师需要深刻的认识历史教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相互转化,并在自视为施  相似文献   

4.
对教学理论自身“技术化”的一些认识西南师范大学沈小碚“教学理论研究脱离教学实践”,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理论研究的一种议论和批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界也只满足于一般地号召,要教育工作者下到实践中去,教学理论要与教学实践结合,指导教学实践,但很少从...  相似文献   

5.
<正>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或者能够不断重复出现,或者能够在多种情境中再次出现,并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这种必然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实践认识它、掌握它、利用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本文仅想通过空间图形中的有关问  相似文献   

6.
学生不是教学认识活动的唯一主体任平谁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这个问题,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时期的争论,至今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不过,随着主体教育思想与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提出乃至成为教育理论中的热门话题,对于学生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这一点似乎都不再存有疑惑,...  相似文献   

7.
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是指外来教学理论与本土的文化背景、已有的教学理论认识和实践情形相互碰撞、沟通、融合而成为本地新的教学理论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教学理论本土化是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亦是应对国际化教学论思想挑战的需要。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设可以尝试从投身文化和立足实践这两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过去,由于我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认识,过份强调理论基础知识,而忽视了联系实际,因而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代数教学中,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现象表现得很严重的。通过教育方针的反复学习和学校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才逐步地把过去的“三脱离”的现象克服。有人认为,在我们数学科教材中一些文字证明问题和生产实际没有什么好联系,因而主张删去不教或者少教。我曾经考虑过,例如在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怎么看待革命理论?是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还是实行理论同实践相脱离?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关系着是否真正高举革命导师的伟大旗帜,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成败,也关系着理论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历来的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在认识论上“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他们从右的方面或者从“左”的方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时代的变迁引导着人们思想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交往社会的临近 ,交往实践观备受关注 ,成为对当代哲学主题转向的积极回应 ,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交往理论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为人们认识其他事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一  交往是主体由相互认识与相互理解走向共同理解的过程 ,互识是交往的基础 ,使交往成为可能 ,共识则是交往的目的 ,使交往变为现实。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是期望理解 (教师希望学生能够产生的理解 )与实际理解 (学生自己达到的真实理解 )…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我国教育界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教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只要准确地认识这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特点,就能正确地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然而,从教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情况和教学实践来看,人们不仅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就是以这种理论指导也未能正确地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除了认识方面的特征外,还有生理、心理、伦理、经济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特征。因此,对教学理论研究仅仅只遵循认识规律是不够  相似文献   

12.
杜威从经验论出发,对以往的教学认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认识论。认真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杜威的教学认识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杜威认为,哲学研究本体论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由于这个错误,哲学史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纠缠了两千多年。现在应该放弃这种“理智主义”观点。他从经验出发,建立了“经验的自然主义”哲学。他说:“这个经验的自然主义的方法,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能够使他们自由地接受现代科学的立场和结论的途径,而且这是唯一途径。”这个途径就是用一个无所不包的“经验”把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或者叫做确定经验与自然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社会职业的分工和教育的制度化结构从根本上导致了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的分位,进而洽谈室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的命运。 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偏差与问题,教育教学实践对理论的误解和冷落又从不同方面加剧了这种脱离的程度。本文依据笔者的经历体验,透过教学实践工作者与教学理论研习者两个视角,从理论主体、实践主体与“中间变量”三个层面剖析了“脱离”现象的致因,并论证了理论主体实践化、实践主体理论化与打破“樊篱”,促进二者互动三项“脱困”之策。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历来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审视当今的教育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是双向的:一方面,理论脱离实践,过分地追求高深;另一方面,实践脱离理论,一味地崇尚经验.如何从双重脱离走向相互靠拢,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进而走向教育的有效和高效,值得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共同反思.  相似文献   

15.
“非理论教学实践”及其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教学理论要联系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的教学理论都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那种远离教学实践的空洞抽象的教学理论,或者存有背离教学实际的谬误的教学理论,显然是无法用来指导教学实践的。我们可以称这种教学理论为“非实践教学理论”。对“非实践教学理论”应该以教学实践为检验标准,进行实践的否证和批判。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其它谬误理论的批判都属于对“非实践教学理论”的批判,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实践应该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但是,在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16.
“交往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与交往同一的过程,但并非所有的交往都是教学。在教学目的、方向上,围绕着教学内容的教与学,是师生特殊的交往。这种特殊的交往,才是有实效性的教学、真正的教学。这样的一种认识,有助于我们冷静地剖析教学实践中最普遍存在的教与学相互脱离的“假教学”现象,并提供促进教学真正发展的最基本的思维参考架构。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理论研究中,由于关注的问题不同,运用的方法不同而导致教学理论在抽象层次上的不同。不同抽象层次的教学理论所蕴含的实践观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来具体认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从而较为全面地理解对实践发挥作用的诸种方式,并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较为客观地评价我国教学理论的得失。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是职教教师最切身的专业知识,它具有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专业教学论的理解离不开对职业工作、技术与教育三者关系的认识。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对象关注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课程与教育体系层面的问题。只有建立专业教学论,使教育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和专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才能综合地开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课程以及有效地促进职教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职业工作、职业教育与职业科学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了推动教学改革,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认识成果,但是,究应如何正确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如何理解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关系,人们的理解依然见仁见智。理论的明析是实践的福音。本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念的转型正引起各学科教学方法的转变,这种转变似乎还没引起师范教育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的调整和改进,以致“学科课程教学”理论在基础教育中没有得到全面理解和运用,这其中有学科教学历史发展短暂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认识的原因。从专业培养方向来看,只有将“学科课程教学论”落实到师范教育的核心课程地位,才能使教学的科学性成为教师培养的一种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