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第九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2017年12月10日,贵州贵阳。)21世纪是脑与认知科学的世纪。对脑与人类心智奥秘的探索,带来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深刻变化。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逻辑与思维认知和人工智能、民族文化与社会认知正在成长为新兴前沿的研究领域,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并正在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变革。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生存的方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有可能改变人类进化的方向,甚至改变物种。  相似文献   

2.
正在认知科学领域,什么工作是最具原创性的创新贡献?我们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认知科学的学科定位:为什么认知科学是一门独立成熟的基础科学?或者说,是什么基础奠定了认知科学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总结我们近40年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经验,奠定认知科学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有三大基石:(1)认知变量,适合描述人类认知精神世界的变量;(2)认知实验范式,适合研究认知过程的科学实验方案;(3)脑认知成像。  相似文献   

3.
人类认知五个层级划分的实际应用价值:推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认知科学研究;促进我国认知科学包括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建构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认知观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认知观点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认为哲学不仅能被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也可以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实际的理论;情报学认知观将用户视为产生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在情报检索中需要具有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的观点;情报学与认知科学具有强烈相关性,认为分类法不是无确定性质的理论发现.而是一种为某一活动而提供支持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人类进入21世纪,有两大秘密将要被揭开,一是生命的奥秘,二是心智的奥秘。美国为此正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积极建议实行“人类认知组计划”。在这种前提下,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探求的目标。从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认知科学是一门文理工大交叉的综合学科,在清华大学创建认知科学绝非偶然,创建全学科覆盖、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是势所必然。近年来,由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的建立,认知科学从交叉学科发展为成熟的单一学科。清华大学的文科建设和认知科学发展,可以说是发学科交叉之先声,开学科综合之先河。为探讨文理交叉学科建设的作用及意义,本刊约请清华大学首任文科处长、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谈谈他参与创建认知科学的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意义(meaning)是人类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的核心,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功能和认知过程。100多年来,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和通信科学等都对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有关意义的理论;当前,第二代认知科学对意义问题提出了与传统意义理论截然不同的见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对意义的理论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从认知科学或更宽广的科学视角对现有意义理论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推动意义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这将会对认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会对未来基于认知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你听说过“认知科学是与摇滚乐同时代产生、与摇滚乐一样具有多样性风格和激动人心的新观念”的说法吗?这是加拿大认知科学家、哲学家萨迦德(Paul Thagard)在《心智》(Mind)一书中并非哗众取宠的类比,这种类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家从不同进路一展身手所呈现的激动人心而富有挑战性的面貌,虽不乏调侃,却也不失精当。  相似文献   

9.
<正>第一部分:特邀演讲和特别推荐大数据的认知科学——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大数据的研究已经在认知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以社交网站,图书、传统博客、短信以及手机App为来源的大数据,为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杨晓燕 《科教文汇》2008,(34):104-105
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运用事实论证观点,是为例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新信息必须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否则,将被歪曲变形。作为学生的原认知结构,记叙文写作经验与作为新信息的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表述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学习中起着干扰和破坏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设计专项练习,营造“悟”的磁场,以帮助学生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学会例证。  相似文献   

11.
认知科学研究发现,心理与逻辑作为人类大脑进行信息加工两种基本功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作为人类心智统一过程的心理与逻辑,在20世纪却被心理学与逻辑学人为地分隔开来。认知科学诞生以后,心理学与逻辑学面对重大挑战,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著名的沃森选择任务实验和卡尼曼面对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为我们理解心理与逻辑的关系提供了帮助。在认知科学背景下,心理学与逻辑学重新交叉融合,并共同回归于人类心智与认知的统一过程。心理学与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需要合理的学科框架,认知逻辑就是这样的学科框架,它为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背景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1世纪,我们要从认识自己的脑与心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做一个心理健全、逻辑严密的能够正确思维和有效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方兴起了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即认知心理学。其作为人类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广义的认知科学(包括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  相似文献   

13.
正统认知科学与涉身-嵌入认知科学的理论区别使得认知科学哲学基础的探索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笛卡儿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正统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认知观显示了反笛卡儿主义心理学的内涵与特征。涉身-嵌入认知科学的形成则展现了一种海德格尔主义的认知科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从认知方面对语言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词,句的层面,而向更大的语篇层面发展。本文分别简要总结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并以实际的语篇为例,简要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背景:认知科学的发展和经验转向 从脑产生心智的过程叫认知,认知科学就是研究认知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发展和完善,认知科学成为一个规范的研究领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认知科学发展成为一个学科。认知科学成为一个学科的三个主要标志是(Robert M.Harnish,2002:1):  相似文献   

16.
语言理解包含了复杂的心理过程,故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观念的引导下,命题符号系统理论(Propositional Symbol System)作为认知科学发展史上盛行的信息表征理论曾是语言理解的主要解释模型。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观念的提出和第二代认知科学  相似文献   

17.
计算主义是一种认知上的唯我论,计算认知过程仅仅发生于人脑或颅内,没有必要提及外在的世界.涉身认知科学主张认知并非仅仅发生于人脑或颅内,它完全可以发生于人脑或颅外的对象中.但是,计算主义和涉身认知科学并非是不可融合,涉身认知科学为计算主义提供了意见参考,计算认知过程可以跨越脑,延展于环境之中,而涉身认知科学面临的"一致性"难题也能够通过诉诸"计算"概念予以解决,最终二者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8.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策略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强调客观、可实验的过程,反对带有主观的、有意识的过程作为研究的主题。文章认为目前认知研究必定遗漏了什么,提出认知科学应当从认知本质入手,立足多学科成果,加强意识问题的研究,不断拓展认知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用户认知语境的个性化导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峰  李敏  金燕 《情报科学》2005,23(5):655-658
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的纷繁复杂,需要用户自身的知识环境与习惯偏好在信息导航系统中发挥强大的主导作用。本文试图从人类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以用户个体的认知语境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了用户认知语境的导航个性化支持功能,并在用户认知语境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认知语境的个性化导航模型。  相似文献   

20.
隐喻研究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知名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仅将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或修辞现象。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认知语言学流派以认知科学为依托,重新定义隐喻,突显了隐喻的另一种功能,即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并通过跨概念域映射的过程阐释了隐喻的形成。从修辞和认知两个角度,剖析隐喻的双重功能,透过语言表层揭示隐喻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