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青  刘士伟 《科教文汇》2012,(11):160-161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更是有着辉煌的历史。我国传统美术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艺术学科的美术课更有必要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张云涛 《科教文汇》2020,(8):105-106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职虽然是职业学校,但和其他学校一样,都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也能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一名文化传承者和领路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吸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在课堂上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符号,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我国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凭证,一个汉字包括字形和字义,都可能会牵扯出一段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是由汉字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其他语言像英语、拉丁语等都不具备这样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所以,汉字的书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发扬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学校,写字教学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专业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写字的时候出现很多坏的习惯,这些习惯将伴随其一生。本文在研究农村学校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汉字,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其所特有的音义结合的形体结构和生动形象的造字机制,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本身就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意蕴。而形声字作为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汉字类型,它的创造、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探究的。本文将以部分形声字与中国姓氏文化、祭祀文化和古代服饰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例,对此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在高年段的《品德与社会》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通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巧用历史事件,感悟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学习历史名人的道德修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代流传下来的璀璨宝藏,长久居于世界文化舞台中央,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激起一朵朵浪花。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丰厚的成就和卓著的历史,对人类历史做出了伟大贡献。但中国古代科技在创造诸多成就之后,却在近代逐渐衰落,发展缓慢。该文将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成果、逐渐衰落的原因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等方面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衰。  相似文献   

8.
肖雁 《科教文汇》2020,(10):147-148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典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以熠熠光辉孕育着中华子孙。让幼儿自小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赏读经典古诗,不仅能吸取中国优秀的文化的营养,更多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让爱国主义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根植在幼儿幼小的心间,健全其人格发展。本文阐述了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让幼儿接触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让幼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并将不断探索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9.
二胡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拉弦乐器,其历史发展悠久、艺术价值宝贵,在中国传统音乐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二胡教学作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艺术审美提高有着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与推广.本文将以《声乐教学法》一书作为参考读本,深入分析普通高校二胡教学的相关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二胡教学工作的创新变革策略,力求为普通高校二胡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乔燕 《知识窗》2013,(20):6-7
许多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缺乏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搭建传统文化平台,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将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和谐统一,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