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丽芳  黎娇 《出版参考》2016,(12):28-29
没有反馈的行动就像闭眼前行,很快就会遇到阻碍.但这种“闭眼前进”的状态在图书作者和出版商中间却十分普遍,不少作者在追踪自己的书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几乎不知道其他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亚马逊(Amazon)和苹果iBookstore并不会显示该平台上所有的评论;Kindle只显示美国读者的评论在它上面只能看到来自作者所在国家的评论.而2016年7月成立的网站“评论捕手”(Ratings Catcher,https://ratingscatcher.com),就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以便为图书市场从业者们(作者、编辑、文学经纪人、出版商等)提供参考和便利.其宗旨是:为用户捕捉网络上有关其作品、产品的所有评论.  相似文献   

2.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书评工作的空前活跃和繁荣,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也值得注意。归结起来说,其弊有十: 一、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的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比如有一篇美学著作的书评,评者先是肯定这本书是书的作者三十年来“教学与经验的结晶”,“是研究美学的代表作”,与全国已出版的三十几种美学专著相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书评的风度     
当一个书评作者提笔评论别人的某一部著作时,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文章表现出的应有风度。有的书评作者,会给一部作品相当多,又相当热烈的溢美之言,或大量相当玄妙,富有哲理意味的字眼。如蕴含丰富,负载深厚;独具风格,探索精神;新方法,新视角等等。被书评引诱而抑制不住去读这部著作的读者,却往往大失所望,或被作品中一大堆纠缠不清的所谓“象征”、“意  相似文献   

5.
图书评论,象文学评论等一切批评工作一样,也是一种评论工作,只不过它是以图书为出发点,围绕图书进行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是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形式。早在30年代,叶圣陶写过一段关于书评的精辟的话:“书评是写给作者看的,假如没有摸着作者心情活动的路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与作者和作者的全书不相干。同时书评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读的是这一本书,你就不能不啃住这一本。”(《叶圣陶论创作》第82页)这样,书评写作就有了对象和目的。那么,书评写作的态度又是怎样呢?还是继续引述叶老的意见:“我不欢喜听一味的赞  相似文献   

6.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7.
评论作者书评家要客观地根据图书的内容来进行评论。但是,如果以为书评家拿起一本书,可以不问作者是谁,只是从头到尾读过以后,就凭图书的内容进行评论好了。这种意见也不免偏颇。评论图书与评论作者有时是难于分开的,或者评论作者是必要的。不少书评恰恰用相当的笔墨来评论作者,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物论”。大致有几种原因:一是被评的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二是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记者晓光)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的包括本刊在内的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在京揭晓,本刊作者止庵被评委一致推选为“优秀书评作者”。  相似文献   

9.
黄冈日报一直重视新闻评论的引领作用,常规八个版面,有超过一半版面设置有评论栏目,譬如,头版的评论栏目有《今日快评》、二版头条的新闻+短评以及《说短道长》,三版的《东坡时评》、教育周刊的《教育漫谈》等等.党报评论一样需要入“情”入“理”.党报是各级党委机关报,其评论往往带有严肃性、权威性、不可替代性,但不能面无表情,冷漠示人.  相似文献   

10.
重拾学术文明:萌芽中的图书馆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图情专业的著述出版不可谓不多,称其为“历史最好时期”也并不为过。但真正在业内取得共识的不多,至于有社会影响的就难找了。平时与一些教师学生、馆长馆员聊书,很难遇到一本多数人都看过且有印象的专业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多样,但专业书评的取向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多数书评者注重于介绍而非评论,因此一旦已有书评发表则不愿再评。在许多领域常见的“好评如潮”或“恶评如潮”,难现于图情学科。去年春天,本刊王宗义副主编曾经在北京机场边的一个宾馆内,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图情专业文献编辑室的宋安莉老师等讨论过《图书馆杂志》与专业图书宣传的问题。当时曾经有过不错的设想:出版社及时向杂志通报出版信息,出版社、杂志与作者一起寻找合适的书评人,以较快的速度在杂志上推出书评。但真正到我们具体操作的时候就挠头了。各种信息的对接,缺乏良好的方式。本期所评的两部书都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我们希望表达一个意愿,就是本刊希望通过与出版社的合作,增强优秀学术专著在专业内的影响力。也希望将有专著出版的作者能通过出版社或直接与我们沟通,以达到出版社、杂志和作者共同谋划书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2.
书评,往往是评论他人的著作。著作者囿于自己的意识,渴望获得他人的眼光从外部审视自己的作品。书评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但无论多么精彩的书评,都无法还原著作者本人在写作该书时的生动的思想之流以及知识谱系的变化。他的知识产品来自一个秘密的知识作坊,但这个作坊并不对外人开放,外人无缘窥其面目。一部作品问世后,就离开了它的作者,不再受他的约束,而它的生命也恰恰来自别人的阐释,因为阅读行为本身就是阐释行为,但作者永远是其阐释者之一,尽管或许他因蔽于自己的意识而未能成为一个提供更多智力刺激的高明阐释者。读作者关于他的著作的评论,是一种需要冒险的阅读体验,因为此时他带你走进那个秘密作坊。你可能发现你的阐释和他的意图并不重合,这使你沮丧,但另一方面,你完全有理由怀疑作者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意图。临了,你会感叹:一切都是阐释,层层叠叠的阐释,塞满了这个世界。程巍  相似文献   

13.
“早在30年代,我就希望国内有一支独立的、客观的书评队伍。今天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呢?至少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来。书评要推动出版前进,一定要有一支独立的队伍……”。这是萧乾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首届书评作者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当萧乾先生了解到,参加书评作者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时,他特别强调了书评的独立性问题。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正像电影院搞影评  相似文献   

14.
初国卿先生所著《唐诗赏论》是一部颇具特色的鉴赏和评论唐诗的著作。全书分为作品鉴赏、专题论文、随笔和书评四个部分。这近四十万字的专著是作者多年研读唐诗的精心之作。与同类诗歌鉴赏的著作相比,《唐诗赏论》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作者对唐诗的分析细致入微。作者对作品的美学意蕴和精彩之处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这较普通“鉴赏词  相似文献   

15.
就地(市)县小报来说,目前新闻评论出现了“乏症”现象:一是缺乏作者,二是缺乏读者。使评论这个“重型武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 一是有的评论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评论是以其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不强来确定是否引人关注。我们写评论,就是要在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抓住那些对广大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予以剖析、解决。这样的评论,才能吸引读者。就拿我们《襄阳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因此,“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以为,这话不仅概括了鲁迅评人论世的经验,而且也道出了报刊评论作者所应有的文德和修养。所谓“先评论了自己”,自然不是说自己有缺点者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是说要在每篇评论中先都检讨一番自己。而是说,遇事先看看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想想如何去评论、要求别人。将心比心,表里如一,可以避免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倘若“冒充”完人,装出一副唯我正确或一贯正确的架势,只知训人,不知省己,自…  相似文献   

17.
《编辑之友》2007,(2):59-59
2007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2006年度十大图书”:  相似文献   

18.
继"2007年度十大图书"揭晓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推荐全国"2007年度部分报刊优秀书评文章"活动也于近日落下帷幕,42家媒体推荐的48篇书评文章中有14篇入选优秀书评文章(名单附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将会向这14篇优秀书评文章的作者及首刊(播)媒体颁发荣誉证书。图书评论是一项高尚而长远的事业,一直以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以及致力于此的各  相似文献   

19.
杂文的情感表达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作者把喜怒爱憎、是非褒贬的强烈感情熔铸到议论说理的字里行间,并有选择地传递给读者,以影响读者情绪,调动阅读者兴趣,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杂文中情感表达的劣优,与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关系甚密。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情是文章的灵魂,要使文章有情,作者必须有情。”那么,杂文的情感表达有哪些方法呢?目前见诸报端和笔者总结的有这么几种,现拟出来,与杂文爱好者共勉。 (一)依靠事实流露情感。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杂文举例的事实判断选择,让情感从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看似无情却有情。一篇杂文落成,理在其中,情亦在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本次活动是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从事书评工作的主要媒体联合行动的首次亮相,评选结果是在27家参与媒体各自推荐十本图书及三名书评人(均含推荐理由)以形成候选名单(按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