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小刚以自觉的商业叙事意识进行影片创作,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走平民化与游戏化的路子。在影像人物、造型语言、审美趋向、价值判断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取向,并通过对游戏的驾轻就熟地运用,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幽默贯穿其中,发展丰富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形态。在中国电影持续低迷的现状下,创造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成功的个案,启发了其他电影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力图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在近年受到国内电影观众普遍欢迎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提示出冯小刚贺岁电影不同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电影人作品的一个明显差异——节奏慢;并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习惯)方面进行探索和论证,启示当下的国内电影人、甚至是所有华语电影人把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华人的现实生活情绪,这也许将是使华语电影进一步取得成功值得尝试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否定大众文化到以费斯克为代表的肯定大众文化的嬗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理论家所处社会环境变化对理论家的影响造成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他们的审美接受推动电影人去生产属于观众的电影文本。当前优秀华语电影的观众能动力既决定娱乐也决定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电影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充分狂欢的人,在观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电影的观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发生矛盾,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4.
石欣洋 《文教资料》2020,(1):92-93,19
在中国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中,儿童电影往往是不为电影人看重的类型。面对全国3.67亿少年儿童,中国儿童电影为何不受观众待见呢?本文尝试剖析此类电影之现状,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提出切近实际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创作实践与理论阐释并重的丁荫楠,开拓了伟人传记形象谱系,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传记电影形态;以强烈的艺术创新意识,给电影人以深刻启示;更是一位罕见的“电影作者论”实践的典型。其形成的“丁氏”传记电影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献礼片”意味浓厚,偏离了传记艺术的本性;高频率使用主观类语言旁白、说明性字幕,表现为反电影特征;难与国外电影观众审美相投,很难向世界推广。如何描绘好“脊梁式”中国人物形象谱系,丁荫楠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经验与局限都需要学界做更进一步的探讨总结。  相似文献   

6.
对于电影艺术,好坏优劣自有评价,作为电影人应从前辈失败与成功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要重视电影艺术的寓教于乐作用,而观赏者又能从电影中体味到人性的悲喜交加。优秀电影作品大都是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著称,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与加强电影的文学性。100年的电影历程,我们对电影的希冀太多,人类探索人性心灵之旅的脚步却从不停息。  相似文献   

7.
高兴 《文教资料》2014,(14):54-55
亚洲文化的存在及发展。是亚洲电影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面对好莱坞电影文化的侵蚀,亚洲新电影是亚洲电影人努力挣得的一方天地,也是亚洲电影人突破重围的利器。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电影文化,是由多元结构来构成的,除了少量追求个人风格的影片之外.电影文化的整体应该是通过更具有市场效应类型电影的创作来形成的。中国已经有成功的艺术电影,如何构建门类众多的类型电影体系,是摆在电影人画前更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加入世贸后,中国电影面临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巨大冲击。《大腕》、《和你在一起》与《英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人转变电影观念,将电影视为一种商品。同时,中国电影业开始结构调整,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因素,电影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并不能因此就将电影与文学等同,将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等同。电影语言注重形象、注重造型,它可以是文学语言的延伸,强调声和画的结合,擅长表达时空。而文学语言则注重描写、注重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擅长刻画心理。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本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唐蓉青 《教师》2013,(23):125-126
周星驰的电影以其独创的喜剧性、市民化的角色与情节,用荒谬的形式,揭示了现实的真面目。其电影语言独树一帜,搞笑、怪诞、诙谐的表达方式,深得观众的喜爱。分析周氏电影语言,要从其语言产生的环境、电影中的情节与声音运用等方面入手,来挖掘平民化语言对电影艺术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迷幻列车——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两种化产生碰撞并交融的香港,王家卫作为新时期独树一帜的优秀电影导演,凭着自己对人生的敏感、感悟和反省,通过对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在电影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一个与传统电影艺术毅然不同的影像世界,形成了独特的电影艺术语言:将时空平面化,将人物边缘化,将故事零散化……体现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由此把他自己和他的观众带向了理想主义的电影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影评作者是电影评论写作的主体.作为行为的主体,影评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电影实现其价值的忠实观众,也是作为商品的电影在流通过程中观众的热情向导,又是在电影的制作生产中编、导、演等电影人的坦诚诤友.在电影、电影人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中,影评作者起到中介、桥梁、纽带的作用.在影评写作活动中,作者应高扬起灵魂工程师的主体意识,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纯文学"逐渐衰落,一批电影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将王朔的小说翻拍为电影,这与大众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王朔突出的影视化写作策略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作品"应运而生",其中包括1994年姜文根据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文章以此为例通过比较两者之异同,探究姜文如何巧妙利用王朔小说语言具有的影视化创作特色,并重点阐释姜文是如何在原作基础上建构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文化心理为出发点,通过丰富的译例探讨了电影片名英译汉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以及翻译方法——直译、意译、音译、补译和创译(后两者均属于变译)。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片名好比影片的门楣,好的译名能够使影片锦上添花,使观众欣欣然想先睹为快。而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观众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观众对译名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文章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了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电影植入式广告渐入主流.中国电影人和广告人都在电影植入式广告这一异业结合模式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图谋共赢.解读中国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形式,分析研究中国电影广告植入的优势和不足,将会实现中国广告和中国电影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与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其他人同享迷惘、欣悦与渴望,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而中国商业电影对此却缺乏把握。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心理和当代娱乐文化心理,认为在当代,商业电影是一种时尚消费,中国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群落由“领潮人”中产阶级和“赶潮人”普通大众构成。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7,(4):89-92
"父子关系"作为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已然成为电影人反映家庭伦理、社会文化的主要题材之一。电影《乘风破浪》与电影《向日葵》相比,对第六代导演"父子关系"叙事的继承体现在延续了冲突到和解的整体思路和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和呈现。同时,电影《乘风破浪》又运用梦境中"穿越"的创新形式和幽默文艺的语言风格,向观众呈现了民主、平等的新型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再创作的过程,对电影的口碑有重要的影响。不难发现,外语电影汉语片名中四字格占有重要的比例。四字格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简洁性和独特的语言美感使其深受译者和观众的喜爱。本文选取了一些优秀的四字电影译名来探讨电影片名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并分析了四字格电影片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