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鼓起勇气,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诗句写下来,笔尖沙沙作响,心中幻想着当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收到我的信时的情景。我希望得到重视,希望有人能读到我的诗句,了解一颗脆弱的心灵。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就这样庄重地寄出了她生平的第一封投稿信。当她在信封上写下地址,将信放进邮筒那一刹那,她是多么的激动,同时也犹豫:在那里,有来自各地的稿件,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我的能被选上吗?终于,渴望让自己作品变成铅字的心情让她松开了手。信被运走了,同时也带走了她的希望。她在焦急地等待着,在不断逝去的光阴中注视着送信的“绿衣人”,一遍又一遍地问着有没有…  相似文献   

2.
老爸,你是否还记得我们一起下棋的那些夜晚,你是否记得我们一起下棋时的欢笑、快乐和肆无忌惮…… 那时,我还只有8岁,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第一次接触了中国象棋. 你慢慢摆好一个个棋子,详细地为我讲解象棋规则.而我只当是一个任务,没有认真去听,没有认真去想.你并没有生气,而是一次次耐心地讲解,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演示.终于,你的努力有了回报,我开始对象棋感兴趣了.  相似文献   

3.
不再后悔     
作为班主任,因为工作内容繁杂,百密一疏,总有问题处理得不尽人意,我也遇到过事后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一次班会课上,一个同学突然呕吐不止,秽物全部吐在地上。我对班里学生说:“你们谁去食堂拿几个煤球来?”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再问一遍,教室里仍悄然无声。正当我有些失望的时候,有两个学生慢慢地举起了小手。看到他们俩,我有些诧异,这两个学生是班上的学困生,一向沉默寡言。今天他们如此积极,我心里虽然高兴,但想到他俩的学习成绩,我犹豫了。我又问了一遍:“还有谁愿意去?”这一次终于有一个班干部举起了手,我立马让他去了。之前举手的两个学生沮丧地把手放下了。  相似文献   

4.
临毕业时,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告别晚会。晚会上,主持人问我:这四年来,同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不许耍滑头,只能说一位。我亳不犹豫地答道当然是“博后”啦。话一出口,全场哄动,可见我那九十多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接到你的信,信中说你希望成为我的朋友。我没有犹豫,只天真地为自己多了一位新朋友而高兴。也许,你并不了解友情的真正含义。之后,你就给我打电话,几乎每天,我都能从电话里听到你的声音。电话中,我们并没有聊什么,更多的是久久的沉默。我一直认为,这是单纯的友情。可有一天,我没有接到你的电话,我的心竟莫名地  相似文献   

6.
欣欣有约     
欣欣姐:啊哈!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积蓄了一个假期的力量,同学们可要加油努力了。欣欣姐在这里祝大家新学期心想事成!我已经初三了,可我舍不得陪伴了我三年的《作文大王》啊!我依然记得当我的第一篇文章在《作文大王》上发表,领到我生平的第一笔稿费时,我是多么激动啊!我捧着书,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一边读一边哭。是《作文大王》给了我第一次成功的快乐;是《作文大王》的“笔友秀”让我交到了好多好朋友。如果不是《作文大王》给了我初次投稿成功的快乐,那我的作文今天根本就不会有80分,我的语文竞赛就不会得到二等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作文…  相似文献   

7.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得非常形象:“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相似文献   

8.
飞鸽传书     
《小学生时代》2013,(9):F0003-F0003
亲爱的主编叔叔:您好!十分高兴您能阅读我的信。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小学生时代》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从它那里,我学到了丰富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也得到了许多课本中无法得到的乐趣。《小学生时代》的封面很吸引我。封面色彩靓丽,再配上由我们同龄人写的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我总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百读不厌。“西子姐姐聊天室”是我十分喜爱的一个栏目。里面有许多我们小学生敢怒不敢言的话题,让我倍感亲切。我们班里的同学都想加入这个QQ群,一起参与互动话题,可惜它的“座位”总是爆满!  相似文献   

9.
开学典礼开始了,一想到呆一会儿我的精彩发言会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共鸣,我就有些压抑不住的激动。为了准备这份发言,我构思了很长时间。我仔细揣摩同学的兴趣,使发言既有倡导的效应,又不让同学反感乏味。完成后,我练习朗读了好多遍,每一次都激情洋溢。我相信发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仪式在进行着,我却始终等不到要我发言的报幕。我有点着急,但我还是拼命安慰自己,说不定还是压轴呢。稿子我攥了半天了,看过一遍又一遍,我已经无心听台上的发言,我只关注主持人的下一项报幕。每一次失望我都再一次鼓起希望…  相似文献   

10.
三年前,我开始给香港的一家媒体投稿,与一位文字编辑相熟了,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她还会寄一些贺卡来。但我与她的联系,都是通过信件的。有一次,我在信中询问她是否有电子信箱。过了几天,她就往我信中留给她的电子信箱中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其实我早就想告诉你我的电子信箱,但不知大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11.
我的舅舅去上海打工已经两个多月了。有一天,表弟对我说:“哥哥,我好想爸爸,能不能代我写封信给爸爸。”“好!”我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早上,我骑车去邮局寄信。到了邮局门口,却发现信不见了。我心急如焚,在路上来回寻找了好几遍,又把书包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找到。放学回家,  相似文献   

12.
本学期初,学校领导安排我去当一名特岗教师。想到农村学校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犹豫了。当看到市教育局针对特岗教师出台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时,我心动了。当特岗教师的两三个月里,我经历了许多事情,点点滴滴,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深思:有许多事情让我感动,大大小小,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  相似文献   

13.
为自己加油     
范老师:您的信我读了好几遍,也哭了好几遍。好久没有这样哭过了,真的说不出信中的哪一个字哪一句话让我感动。老师如此真诚的话语,让我第一次觉得真正地拥有了一个走进我心灵的老师。读了您的信,我开始回顾自己的初中生活。生活中因为有了您这个“妈妈”而快乐了许多,精彩了许多。相信不会有哪位老师敢冒那么大的风险带着那么多的孩子晚上聚在一起听钟声,一起唱歌。看着路边同龄人羡慕的目光,您知道我们有多自豪吗?一起去石人山时,大家和您刚开始接触,但只短短一两天,我们之间初识的隔膜消除了,大家被您的笑容感染了,那是第一…  相似文献   

14.
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终结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阳牧村摘自《余光中诗选》)今生今世@余光中~~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上个星期小编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明明白白写着“口语与交际”栏目收。拿着信小编真是感动,第一次开的栏目,第一次征集大家的看法,这么快就有了回音,我们的读者是多么热心啊!拆开来一看,热心的读者把所有的栏目都表扬了一遍,就是一字也不提口语交际。小编捧着信读了半天。终于下了一个结论:原来是投错地方了!哭笑不得之余突然发现,上次讨论的话题太  相似文献   

16.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没做编辑的时候,也曾给编辑写过信、投过稿,信寄出去后便格外关注那份杂志或报纸。一旦看到自己的稿件被发表,那份激动与喜悦无可言说。当然,多数时候,都是石沉大海。时常就忿忿不平地猜想,偶尔的那一两次或许是“瞎猫碰了个死耗子”,纯属运气好。更多的去信只怕是拆也没拆就填充了编辑的废纸篓了吧! 随着“大学生话题”栏目改为每期拟定下期话题让大家参与,读者的来信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第一次拆看读者来信,心情竟然如初次看到投稿被采用时一样激动,也有一种被关注、被认可的满足。 想着自己当初投稿时的心情,便想给读者回信。…  相似文献   

18.
程伟是个16岁的初三男孩。他从小就喜爱集邮,千方百计地到处搜罗邮票。一次放学回家,途经小区传达室,他发现信架上有一封信的邮票非常漂亮,只可惜不是他家的信。正巧这时传达室空无一人,程伟几经犹豫,还是偷偷地把这封信拿回了自己家,撕掉邮票之后,便把信扔进了垃圾筒。第一次尝到了甜头,程伟便一发不可收。他不再满足于自己家所在小区的那几封信,而是窜遍周围的所有小区。看到传达室没人时,他便迅速将有漂亮邮票的信件揣进自己的包里。有时,趁人不备,他还溜进机关、学校的信件收发室。通过这种方法,程,伟积攒了200多枚精美的邮票。然而法网…  相似文献   

19.
一次艰难的谈话──班主任工作手记内蒙古芦文燕“米兰,我想和你单独聊聊。这里没有第三个人,希望你能对我说实话。”这令人尴尬的话题,但又不得不谈的一次话,真让人难以启齿。“你和肖伟的关系是不是很好?”惊异,不解。犹豫了片刻,米兰点头回答:“是不错,挺合得...  相似文献   

20.
读者信箱     
河南姜俊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编辑,你们好。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也是你们的一位忠实读者。第一次读到这本杂志是2002年在另一所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时,无意中翻了一下,却被其中的内容给吸引了,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等到又一年报刊杂志征订的时候,我找到校长建议订《中小学音乐教育》时,校长欣然地答应了。自此以后我们学校一直订着这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