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正子《笺注李长吉歌诗》是李贺诗的第一个注本,其文本校勘有较高价值,成为明清通行的底本。在注释方面,吴注具有简当的特点,为《四库提要》所称许。关于吴正子其人,历来语焉不详,本文考证认为是南宋理宗年间临川人,精于校勘。吴注的出现,与南宋末年的文学思潮及时代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贺的诗集,曾名为《李贺集》、《李贺歌诗集》、《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文集》、《昌谷集》、《李贺诗集》等,皆四卷,或多“外集”一卷。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日:‘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相似文献   

3.
一、李贺的悼亡诗 李贺是否有悼亡诗,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讨论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全面认识李贺诗。 李贺的生平材料留下极少,只有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叙》、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和新、旧《唐书》本传有一点零星的记载。《太平广记》、《剧谈录》、《幽闲鼓吹》、《云仙杂记》等书的材料则多是小说家之言,子虚乌有之辞甚多,不很可信。而李贺又未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其事迹的文章,所以,对其生平很难有详细的了解。在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5.
元稹诗歌向无完整注本,《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征引广博,注释精炼,为读者研读元稹诗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笺注也间有可议之处,如有的注释欠准确,有的当注未注,有的注释尚可补充等。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3,(6):52-52
长吉,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字,李贺的诗在构思、意象、遣词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用“李长吉体”形容李贺所开创的这种冷艳伤感的诗风,后简称“长吉体”。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诗中的音乐描写艺术向为人所称道,清人方扶南曾将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提共论,并推为“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但是,笔者以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其音乐描写艺术而言,诚有超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歌繁荣并达顶峰,诗歌与音乐又血肉相连,因此,唐代描写音乐的诗颇多,佳作也不少。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三篇尤为上乘之作。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中说:"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可见古人赞誉至绝。故本文作者试图从三首诗的手法运用中加以对比探析,从而探究其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诗集传》集宋代《诗》学之大成,又多有创新。《诗集传》大胆废除《诗序》,对“六义”作了新的解释;其名物训诂条例完备,对旧注能择善而从,同时也能自作新解;注释中也涉及到一些语法问题;注音以反切和直音为主,但其叶音方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10.
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推许为“摹写声音的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但细品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二人在构思、描写手法上仍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迷,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仁,智者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李贺诗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入,  相似文献   

12.
《集义轩咏史诗钞》是一部通代编年咏史诗集,可谓清代七律咏史之首。诗集着重吟咏了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经术理学等方面有特殊表现和突出成就的历史人物,然有几类人物却未涉及,究其原因,皆是与“义”字有关,充分体现其“取足示劝惩者托诸吟咏”的创作主旨。诗集注释体例特点突出,笺注为自注,以训诂形式注释词和短语,实质所注为相关的典故本事,有补诗和补史之功。  相似文献   

13.
清真词在宋代有多种注本,惜乎多已散佚。目前所存惟有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陈注《片玉集》虽有保存文献与笺释功能,但从其注宫调、辨词调的音乐属性,分类编、设词题的编辑体例,和刘肃序言的笺注宗旨三方面看,陈注《片玉集》当为南宋时歌本,供歌者演唱,笺注以备娱乐传播。陈注《片玉集》的产生是周邦彦词在南宋流传久长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4.
《昌谷集注》是清初姚文燮为李贺诗集所作的注本。向以才高命短、诗风奇诡著称于我国诗史的李贺,的确是难得的天才诗人。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岁,但天赋和勤奋补偿了他,使他的诗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很高的艺术境界,诚如毛主席所说:“很值得一读。”然而由于审美观点的差异,再加贺诗优点突出、缺点也甚明显,或毁  相似文献   

15.
《姜白石诗集笺注》一书,运城师专学报编委、著名语言学家孙玄常先生著,一九八六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一九八八年夏获山西省古典文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书作了评价:第一部分指出了白石诗的价值和研究白石诗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笺注》一书不仅填补了学界的一项空白,而且是部不可多得的作品;第三部分分别从才情、时代、学力、特长等方面,评述了玄常先生的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指出了《笺注》一书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17.
钱仲联先生在其祖父钱振伦先生,黄节先生注诗的基础上笺注了《鲍参军集注》,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注本,精校精勘,翔实考证,使《鲍参军集注》成为目前研究鲍照诗文颇为完善的一个注本,为后代学人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钱仲联先生对《鲍参军集注》所作的笺注特色做一个讨论,并比较黄节先生《鲍参军诗注》的笺注特色,谈其二人对鲍照诗歌笺注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黄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爱国志士、诗人、学者,笺注了大量魏晋六朝诗歌,《阮步兵咏怀诗注》是黄节的经典注释之一,学术价值甚高,成为阮籍诗歌研究的必备参考资料。本文先分析黄节先生的笺注动机,了解其人其学。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其笺注渊源、体例与方法,并总结归纳其笺注特色,从而窥晓黄节先生《阮步兵咏怀诗注》的学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钱仲联先生在其祖父钱振伦先生,黄节先生注诗的基础上笺注了《鲍参军集注》,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注本,精校精勘,翔实考证,使《鲍参军集注》成为目前研究鲍照诗文颇为完善的一个注本,为后代学人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钱仲联先生对《鲍参军集注》所作的笺注特色做一个讨论,并比较黄节先生《鲍参军诗注》的笺注特色,谈其二人对鲍照诗歌笺注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理不胜词”李贺逝世十五年后,他的朋友沈亚之将其遗稿整理成集,并请当时的名诗人杜牧写了一篇序言。这篇序言可算是全面评价李贺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文献,其中“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一句断语,就成了后世批评李贺诗作“理不胜词”的祖本。其实,“理不胜词”的提法同杜牧的原意是有出入的。杜牧的立论仅就李贺诗歌与屈原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并不曾涉及李贺诗歌本身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到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里指摘李贺诗作“无理”,以及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谓“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这才确立了“理不胜词”的断案。沿至近世,还有人把李贺称作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诗人,都是与上述说法一脉相承的。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人不赞成“理不胜词”的提法。南宋刘辰翁在《李长吉诗评》中就说:“贺所长正在理外。”其后,李维桢《昌谷诗解序》发挥了“诗有别才,不必尽出于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