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儿童来说,数学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组织儿童的数学学习?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当作是认符号、记公式、背定义、练计算、做习题的一种过程,而并不关注儿童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来看,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应当是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好奇、好探究永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数学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因此,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就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显见,儿童亲历数学的发现、探究与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蒋婷 《考试周刊》2014,(62):70-70
<正>许多教师都发现,当学生面对"一本书有多厚?估计一下上海东方明珠塔大概有多高?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米?南京长江大桥长几米?"等数学问题难于回答时,我们就常常归因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对身边数学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当问到学生"我们学校的校长大约几岁?妈妈的身高大约多少?"时,听到的答案又出乎你的想象,让老师哭笑不得,非常无奈。这时,我们还能仅仅认为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吗?答案肯定是不能。那么,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学生严重缺乏数感,因此  相似文献   

3.
当代有位教育家呼吁"今天的教育,哪里还有丁点儿理由不去解放儿童,并融入儿童的生命和生活,把儿童禁锢起来?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数学教育也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全面解放儿童,给孩子们一个"活的世界",呈现给孩子一个鲜活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趣,趣而乐学".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前理论工作者普遍呼吁早期数学教育(面向0~8岁儿童的数学教育)应生活化,强调数学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但有关资料表明,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就是纸笔运算,就是课堂上做的加减法,与生活没有太多联系[1-2].儿童的数学之所以远离生活世界,成为象牙塔里的数字游戏,与当前的早期数学教育不无关系.目前的幼儿园、学校和家长仍然非常重视儿童的数字书写和加减运算练习,但是,枯燥的练习并没有产生较为满意的结果.这令我们不得不反思:早期数学教育仅仅就是通过枯燥的强化练习,让孩子们知道1 1=2、2 1=3吗?到底应如何界定早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鲁光楠 《考试周刊》2015,(49):187-188
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被称为儿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学习路径组织数学学习是当前儿童数学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受中国传统"算盘"珠码符号、珠码模型和"珠阵"数字化几何图形等具有潜在教具资源价值的启示,形成以"数学语言阅读、数学符号阅读、数学图形空间想象阅读"为依托的思路,我们提出"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在发展儿童数学思维,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数学兼具"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原味"和"知识品味"是不可偏废的两极."生活原味"能够彰显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知识品味"能够对生活化素材进行理性提升.辩证把握"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之间关系,让它们水乳交融,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生活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不仅是生活和数学的关系问题,也是数学学习中对儿童主体的认识问题。儿童的数学是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要坚持儿童立场,在生活中学数学、在体悟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索中学数学应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基本形态。数学中的儿童是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的成长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儿童是活动者与体悟者、探索者与创新者,更是成长者与成功者。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改提倡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让儿童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终身发展的数学思想。然而,如何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情趣,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终身发展的数学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又如何展开?这些都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回忆童年,"打陀螺"、"华龙道"、"链条枪"、"跳格子"、"滚铁圈"等游戏历历在目,至今仍回味无  相似文献   

9.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数学认知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要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境中,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在幼儿园中我们教师会利用自己一双巧手做出许多有趣的玩具,怎样让这些玩具在数学游戏中充分发挥他的价值呢?本文是笔者设计的小班、中班、大班一物多玩的数学游戏,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我们在一物多玩的过程中增强数学能力的同时,在丰富多样、积极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从而获得主体性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瑾 《幼儿教育》2002,(12):6-7
数学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儿童是怎样获得概念的?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对这些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两种来自心理学界截然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一种是源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数学是一组事实和技能,对学前儿童实  相似文献   

11.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回归数学的本质?教学的力量在哪里?这其实一直是一线教师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又不懈追求的话题。数学教学要回归到生活数学"本源",才能挖掘激发出数学课堂"活力";数学教学要回归到类比生成"本味",才能自然暴发出数学课堂"效力";数学教育要回归到人文教育"本真",才能完美散发出数学课堂"魅力"。以三个"回归"践行了"三会",以"三本""三力"阐释了"三会"。  相似文献   

12.
所谓真正的数学生活,是指学生在经过良好的数学教育之后,将数学和生活无间性地融合起来。既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又达成生活的数学化。将数学的学习、理解、运用、体验视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视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生活视为数学的多样化与智慧化的演绎。真正拥有"数学生活"的人,就会获得一种智慧的数学眼光,甚至一种数学哲学。在小学阶段,在儿童的心中播下一颗"数学生活"的种子,具有重大的生命旨趣。毕竟融入生命血液的活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化"缺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化"是"生活数学"提升为"形式数学"的阶梯."数学化"过程对儿童构建数学认知结构至关重要,"数学化"过程促进儿童科学精神的养成.从过分注重形式化到偏重生活化,都会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数学化"的缺失.分析"数学化"缺失的现实原因,正视"数学化"在儿童数学学习和成长中的价值,进一步推动数学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翻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数学与实践思想"贯穿始终.如何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数学现实来组织其数学实践?是我们所有小学一线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当我们通过恰当的途径、采取合适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现实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才能促进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1.反思2007新加坡2007年O水平数学教学大纲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在我看来,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即关注了数学的"过程"和"情境";至于数学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事实上,"过程"和"情境"并不是新事物.中国早在2000年以前就有了.如果你看了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九章算术》,或者其他的数学著作,你就会明白我所说的了.这些著作通常包含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呈现,并且总是以过程的方式解决.那时,自然没有什么公式.不过,如果过程本  相似文献   

16.
韦广平 《中小学电教》2011,(11):106-106
<正>我校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数学实施小班化分层差异性教学研究"课题组置身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土壤,科学解读华应龙教授的《我就是数学》,发掘现有的生活数学资源,本着让广大农村儿童爱上数学实践、到日常生活中积累应用数学体验的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17.
唐小琴 《广西教育》2012,(37):50-5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进行理解。有许多生活经验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直观的基础,但也有的生活经验是负面的,处理不好会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那么,对于那些负面生活经验,我们应怎样化"负"为"正"呢?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21):57-58
在当今中国教育制度的限制下,以及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被认为是单调、呆板、缺乏生机的,在数学教育中更是如此,孩子们完全不能接受死搬硬套的知识,"要我学习数学"的理念慢慢扎根。如何让数学与生活不脱节,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呢?必须创造良好的数学情境,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呢?本文通过例子展示了创造良好数学情境的方法以及优点。  相似文献   

19.
要想上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玩"为宗旨,在"玩"中"引"出数学问题,"引"学生在层层的探究活动中"做"数学,在实践操作中"练"习巩固数学,最后回归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曾有人这么形容数学老师的出场,"一支粉笔,一把尺子"就可以粉墨登场了,科学课有有趣的实验,英语课有惟妙惟肖的情景,语文课有高深的文化底蕴,那么我们数学课有什么呢?其实数学课有美妙的"将军饮马"引出的最短路程问题,有蕴含着唯美爱情故事的笛卡尔心形线,也有神奇的"费马点",这些都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数学文化。美妙的数学文化,让同学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