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学必修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2.
1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第二节内容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物教学》2016,(16):60-61
<正>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的内容。本章共有3节内容,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及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第2节内容又是解释第3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架起第1节和第3节的桥梁,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不是平铺直叙直接讲述结果,而是在回顾生物膜发展历史的同时,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笔者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87):148-149
<正>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第2节膜结构有关,第3节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本节内容是在初步了解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膜的功能,是对已掌握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正>在珠海高中生物学教师培训会上,人教社专家对新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的修订做了详细介绍,强调新教材的修订是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将全面实现"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材修订在汲取现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稳中有调。通过阅读新教材,笔者认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将原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完全整合为新版第3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该节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新教材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一、“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一节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下: 1.细胞的结构层次;2.细胞膜的结构及结构特点:3.细胞核的结构;4.细胞器的结构;5.细胞器的分布;6.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的功能;7.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8.分泌蛋白.如抗体、胰岛素等。二、如何轻松学好这节呢?由旧导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统一整体”都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如何由旧导新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教学》2017,(16):50-51
<正>1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3节。教材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基本功能,本章则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前两节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性,本节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导入,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大胆猜想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教学》2019,(18):14-15
应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从功能推测生物膜的结构,检验生物膜结构的假说的正确性,认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并用结构模型解释细胞膜的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陆俊 《中学生物学》2010,26(6):39-40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膜结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认识细胞结构的开篇。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之后的一节新课,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和总结。本节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构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转换,以增加对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并由浅入深,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1 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一节是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4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生物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相关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和能量代谢的关系上至关重要,也是学生构建生物体内能量传递结构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科书《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选择性是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的这种选择性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则是这一节中重点阐述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两大块内容,一是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要求学生理解这三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从膜两侧的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消耗能量、代表的例子等方面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5.
<正>1.教材及学情分析1.1教材分析“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的内容,为第3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延续,是本节“被动运输”概念的实践铺垫。该实验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除帮学生理解质膜(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作用之外,教材重点展示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流程,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为今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全书的中心内容和章节重点高中生物教材全书包括四章,中心内容是第二章“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章的重点如下:第一章: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和腺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构造和作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及对于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第二:第一节中的 ATP 的功能;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呼吸作用的本质。第二节中的有性生殖的配子形成过程。第三节中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昆虫激素,特别是性外  相似文献   

17.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层次、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现在开始进入细胞代谢有关知识的学习。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  相似文献   

18.
1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比较教学法,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进行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清楚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同时将大分子物质的运输胞吞、胞吐也参与比较.教师运用动画进行讲解各种运输方式,运用概念图展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而"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理解层次的考点及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现象的预测与分析、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本文从模型人手,促进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林丽  蓝伟东 《教学考试》2023,(51):44-46
<正>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充分体现了生物学观点之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同时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做铺垫。对于本节内容,教材从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金字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等进行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