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新闻记者拿起摄像机的时候,面对大千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大自然景物,而是对新近发生的动态事件和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在新闻现场采访运用挑、等、抢的摄像技巧,人们称之为新闻采访的“三大法宝”。电视新闻记者要在“挑、等、抢”这个基本功上下功夫,提高驾驭新闻采访摄像的能力,需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一、新闻摄像的特点和技巧运用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挑、等、抢,是记者随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创作的主动行为。挑,就是挑选、选择,就是在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挑选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和确定,实际上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确认。因此,记者怎样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亦即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规则来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是一个涉及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客观,是否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4.
心理沟通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过程,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过程。记者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因此,怎样与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求新的创造性劳动,新闻采访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传播新事实、报道新经验、探寻事物发展的最新趋向,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发掘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增强记者的创新意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的成败决定着报道质量的高低,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与独创性发  相似文献   

6.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7.
张宝坤 《报刊之友》2014,(2):109-110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是新闻采访报道的最高原则,它是新闻采访报道的生命。如何把握新闻的真实性,最重要的就是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把握好新闻的客观性。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新闻的采访报道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电视民生新闻采访成为新闻采访报道的主流。在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新闻的客观性。本文将对新闻采访的客观性进行分析,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加强新闻采访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采访角度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这就要求记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其诸因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也就是采访对象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那么,记者在选择采访角度时应如何掌握价值取向呢?  相似文献   

9.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向公众传递真实信息的一种重要前提,而即兴采访是媒体新闻采访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即兴采访对新闻记者能力的要求极高,本文对新闻采访中即兴采访技巧的要求与应用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非突发性新闻的拍摄采访,就是在事前得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及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如政治、经济、文体、人物、会议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类新闻的采访拍摄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在事前可以制订拍摄计划,确定采访对象,查阅背景资料,所以摄影记者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由于非突发新闻事件具有事前预知的特点,所以摄影记者可以事前准备,从容采访,相对于突发新闻的现场抓拍采访,则显得容易了一些。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许多摄影记者重视突发新闻,轻视非突发事件采访拍摄,这是当前新闻摄影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摄影采访、图片编辑实践,就非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拍摄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一 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因为新闻采访必须亲临现场。但是,"体力跋涉"并不能概括一篇新闻作品的生产特性,它还必须历经"思想的跋涉"。任何新闻报道都是记者对新闻事实选择取舍的结果。选择,就是价值判断,就是为了思想表达而进行"事实剪辑"。因此,新闻作品是记者体力和思想双重跋涉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者在新闻场域内围绕新闻事实所作的一种透过信息的互动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行为,在客观表象之下渗透着充分的理解、选择、舍弃、重组,是新闻工作者加入历史的一种努力。它的显著特征是将一些事实从原始网中剥离、放大,并最终聚焦。(王春泉著《新闻采访技巧》)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所以新闻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分很多种,现在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不确定性新闻的采访。  相似文献   

15.
蒋俊玲 《军事记者》2006,(11):62-62
最近看到一篇有关菜肴烹饪过程的文章。叙述了烹饪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即选料→配料→火候→口味→大餐。联想到所从事的新闻工作,领悟到新闻采编的过程不就是一个对新闻素材进行“烹饪”的过程吗?所不同的是一个提供的是物质食粮,一个是精神食粮。文章描述在菜肴烹饪的过程中,厨师首先选择原料,进行整理,去除泥土杂质,清洗干净,切制成形,并根据需要将各种油、盐、酱、醋等辅料准备妥当,使主料和辅料搭配合理。而采写新闻的第一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采访,选择新闻素材,即采集加工材料,这是采访的中心环节,采访要“寻找和挖掘新闻事实”主要靠…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稳定的根基,是国家和公众一直关注的重点。而民生新闻的存在是展现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民生新闻采访过程就是不断地收集民生问题的反馈。但采访过程中人际互动心理的好坏,影响着民生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决定了民生新闻本身的质量与水准。应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记者,进行实时采访与记录,通过采访内容的设定与采访对象的选择,有效地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质量水平,推动国家的整体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记者的日常工作中,采访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采访活动可以将记者的工作特点充分呈现出来。同样,记者工作水平的高低对新闻质量也有着决定性影响。而在实际采访中,要想实现对新闻素材的全面挖掘,就必须实现对采访技巧的熟练掌握,以此来促进采访工作价值的显著提升。为此,本文针对一线记者的新闻敏锐与采访技巧做出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与综合方法是抽象思维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个具体的新闻采访写作过程来说,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相统一的过程,将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以一般新闻理论和新闻载体的共性即普遍规定性为背景,又要以具体个别的采访对象为主体,从采访对象的某一方面、某一要素或某一部分切入,通过比较鉴别,归纳演绎,最后完成对采访对象的完整认识,发掘其蕴涵的新闻价值,将其作为动点纳入一定的时空坐标系,写出经纬通达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过程中遭拒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对新闻采访遭拒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新闻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从业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经常要面临价值选择上的“两难”冲突,以至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左右为难的伦理困境.新闻采访的“茶水发炎”事件和新闻写作的“媒介审判”事件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佐证.伦理困境的存在,理性上困扰人们的道德选择,情感上拷问人们的道德良心.揭示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成因,把握伦理困境中道德选择的方向,是超越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