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白大省是<永远有多远>中一个仁义善良、真诚热情、饱含悲剧因素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是男权话语主体下两性不平等的社会造成的,也是她女性自身主体性消解,沦为"第二性"的必然结果,她的人生悲剧也即是她的"仁义"悲剧.  相似文献   

2.
本文客观地评价了波伏娃的《第二性》作品,提出了个人奋斗不能解决妇女问题,妇女解放不应排斥自然属性的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波伏娃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是20世纪有重大意义的女性主义理论文本。在两卷本的《第二性》中,受马克思早期以及恩格斯著作的影响,波伏娃探讨了历史上女人的处境,揭示了女人受压迫的根源及其改变的可能性。波伏娃指出,女人受压迫源于她的他者性质。女人被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意识形态所塑造,成为相对于男人的他者,成为"第二性"。波伏娃向女人受压迫的传统意识发起了挑战,为女性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谈及女性的生存处境,并结合中国社会从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萌发,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意识被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替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从而全面阐述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权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的两部著作一《第二性》和《超越圣父上帝》.都从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中汲取了思想前提,这一派女权主义思想扎根于几位德国哲学家的理论构架之中。如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底格尔,但它最引人注目的体系源头则出自法国思想家——保罗·萨特的著作。波伏娃、戴利这一派女权主义思想最初源头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其体系的形成得益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波伏娃的《第二性》系统地阐述了存在主义派女权主义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朱慧 《文教资料》2008,(14):26-29
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他者"理论为指导,按照剧本创作的时间顺序逐一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创作于1945-1961年的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角色,发现这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话语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强的趋势,显示这些女性角色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和对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的认同度在不断减弱,实现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专门性副刊<妇女与家庭>为舆论阵地,关注、记录妇女生活,推动妇女生存状态的改变.<妇女与家庭>积极探寻中国妇女解放的途径,既从两性对立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平等说与人格平等说,又从两性超越的角度提出了社会革命说,从而为中国妇女解放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用"他者"来形象表征女性的历史处境,并指出生物学或经济技术史不足以解释女性何以成为"他者",认为女性处境的根源在于其自身意识。通过对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探源分析,一方面可以挖掘波伏娃对女性的人本主义关注,另一方面可以探究波伏娃的作品所隐含的女性出路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10.
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对女权理论的贡献,是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性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地位。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的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的局限性,即在关注对象的身份、超越方式和理论的形而上方面都存留质疑;另一方面,理论的积极意义,反思了我国的女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阶级解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解放即文化解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世林 《文教资料》2008,(24):14-16
繁漪和娜拉分别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雷雨>和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著名的两个女性形象.易卜生创造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对中国作家和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玩偶之家>中的新女性形象--娜拉,她的出走震惊了全世界.激起了无数妇女为争取个性而进行反抗.当她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曹禺先生在其代表作<雷雨>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觉醒的"娜拉"形象--繁漪.作为娜拉反叛精神的一种后继者和追随者.繁漪和娜拉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上的新女性特质.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就决定了繁漪不可能是娜拉的"翻版".本文拟从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入手,从而让读者对这两位经典的反叛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妙玉因她独特的才貌,身世、际遇和小姐兼幽尼的特殊身份,铸成了她独特的性格.她孤高矜持,洁身自好,但又过洁怪癖.她本应"一念不生,万缘俱寂",但又眷念人生,追求幸福,充满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她的悲剧是封建社会追求人生幸福和欢乐者不可避免的悲剧.她的"欲洁何曾洁"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末世的罪恶与黑暗.  相似文献   

13.
可怕的早熟     
据媒体报道,南京一笔名叫做普绪客的16岁女中学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了、<所谓虚幻>、<最终幻想>、<茕>、<灰飞烟灭>等10多部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涉及"三角恋"、"乱伦"、"同性恋"、"性虐待"、"吸毒",有的甚至是赤裸裸的性描写.普绪客称自己是个"早熟的女孩".令普绪客兴奋的是,她的手写稿在同学中广为流传,许多同学为了能看上她的小说而早早排队预约."一些看她小说的同学,都为她在其中淋漓地表达出对婚姻、人生、社会的成熟看法表示敬佩".而且,许多同学能将普绪客小说中的话大段大段地背下来.  相似文献   

14.
“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和她的斗争,导致了当今法国和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觉醒。” ——密特朗 加缪说:“施蒂纳在死胡同中欢笑,尼采却非要去撞墙”。我说:“波伏娃在荒诞中抗争,在绝望中希望,在希望后面紧跟着热望和失望……” 如众所知,《圣经》作为辑录圣者言行、“圣迹”的神圣经典,虽是后世整理的希波莱文化总集,却被说成是神赐天启的“上帝的专著”。而波伏娃的专著《第二性),则被推为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的文学论坛上,池莉的名字是与"新写实小说"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状况的形成和她的<烦恼人生>的多次获奖,与<太阳出世><不谈爱情>被人并称为人生三部曲而得到公众瞩目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16.
人类从古到今都在经历着生命的三重悲剧: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充满了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的痛苦,不可避免的死亡会将一切人类的努力化为虚无.<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清晰地展示了济慈直视生命、超越生命、达到永恒的人生轨迹,诗人的个人追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启发人们尤其是当今的人们严肃思考各自的人生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是她,论断女性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是她,洞悉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普遍规律并把它命名为“第二性”;是她,身为女性外禀花容月貌,内赋绝世才华,写出不朽名著,被大师级异性文化巨匠终身热爱,被同性女宾倾情仰慕;是她,全额占领女性所有天资并赢得上帝的恩宠。所以,她举世无双。所以,她是一个时代。她的名字叫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存在主义理论的捍卫者、女权主义的教母、放眼世界的社会活动家、女性圣经《第二性》的作者,存在主义理论先驱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契约式婚姻的发明者和实践者。时光在1929年春天里流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莺飞草长。独自散步于林荫下21岁的波伏娃高桃优雅,但见百合与金莲吐蕊,红山茶和紫丁香争芳,并没有发觉同学马耶、尼赞、萨特不远  相似文献   

18.
<野草>言说方式的自由无拘、思维行走中对生存论哲学的敏感以及"绝望的抗战"中的主体精神重建等,呈现出浓厚的审美现代性特征.<野草>对个体生命悖论的思索,是专制政体下争夺人格的一种抗争,是一种以追寻人生的现实与理想在个体性存在中的统一为特征的审美超越,富有极亮丽的人性色泽.  相似文献   

19.
池莉的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时代变迁中的普通市民生活,赢得了广泛好评.她在"人生三部曲"之<烦恼人生>中,通过对普通工人印家厚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叙写,展现了计划经济下自我体验温情型的婚姻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她又在"新都市传奇"之<来来往往>中,描写了在物质生活富足后的现代人企图从"围城"中突围的精神欲求.这两部作品都给予我们婚姻对社会环境依凭关系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五四"时期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成为一个世纪以来思考妇女前途命运的重要话题.不同的时代的回答都铭刻着时代意识形态的烙印,都对应于那个时代妇女解放的程度,显示着两性之间的关系特征.从<伤逝>、<五四遗事>、<纸婚年>、<暗示>以及<厨房>等几个典型文本可以清晰看出,"娜拉"经历了一个由沉默被动的客体变成有自主意识的言说主体、经验主体和欲望主体的精神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