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子》是一部颇具争议的道家典籍,1995年竹简释文在《文物》上刊出以来,学术界对于《文子》的思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定位其学派归属,阐述其道论、无为、法治、兵论以及辩证法等思想。  相似文献   

2.
黄侃作《文心雕龙札记》,依傍《文心雕龙》原义,对"位体定势"之术进行了深掘,虽囿于个别篇章而未成体系,但其对"体"与"势"的具体阐释,已颇具灼见:论"文之体",以"大体合六义"而言明写作有一定之规;以"八体并陈"言明风格作为一种文坛现象并陈,并无轻重高下之分;论"文之势",辨析了"势即法度",举"文有三势",从"体势相...  相似文献   

3.
《文子》与郭店楚简的道儒两家文献都有密切关系。在道家有《老子》、《太一生水》,在儒家有《五行》、《成之闻之》,其中一些是久已失传或不见于载籍的古佚书。《文子》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联系,体现了以道合儒,兼采百家的融合互补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安乐哲对《淮南子》的道论,因处于不同时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读。胡适基于其科学主义的立场,极力打落"道"的传统意义,认为道是假设之"道",有为之"道"。安乐哲遵循"道"的传统意义,但用西方的思想理解"道",认为道是源头之"道",无为之"道"。他们对"道"的解读不同集中在三点:一、假设之"道"与源头之"道";二、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与从"万物"到"一"的过程;三、水的喻象与道的有为无为。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9.
《文子》理想社会的多层次性直接影响着其政治措施的多层次性。"以道治天下"是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无为以自化、循理顺性以牧民,分别从内在心性与外在行为上构成了这一理想措施的两个层面。鉴于理想化措施与社会现实紧迫性之间的反差,《文子》不得不采取次一级的政治手段:"守德""上贤"、提倡仁义以治国,"正法"以治国。在吸收儒家之德治思想与法家之法治思想的同时,《文子》始终把道治精神贯穿德治与法治之中。无为政治的理想措施与现实手段共同构成了《文子》多层次的政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今本《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句当在"化居"之前断开;《益稷》"在治忽"历来异文众多,当依《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咏";《益稷》"朋淫于家"本或作"风淫于家";《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汉石经作"天既付命",汉石经"付"为本字,今本作"孚"者为借字;今本《康诰》"殪戎殷",汉石经作"壹戎殷",当以后者为宜;《尚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释为"一着戎衣而天下大定"为牵强附会之词,应理解为"一次用兵伐殷而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六个方面对《老子本原》一书进行评述:1)辩正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各种异说;2)系统分析老子哲学;3)对“静为躁君”作新的解释;4)对《老子》书中若干词语提出新的训诂;5)划分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的异同;6)将老子之道与希格斯粒子联系起来。由此六个方面,文章认为《老子本原》是当代研究老子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深刻而丰富,被视为道家经典的旷世巨作《道德经》,充分彰显了"道"的多元内涵;文中涉及到老子对德善思想、生态智慧、崇尚女性、人文理想等方面的思考,可谓与后现代主义思想殊途同归,二者共同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天海的《荀子校释》,是继晚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之后对《荀子》校勘注释的又一集大成之作。现摘取其中颇具新意的条目进行评述,并与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教授的《荀子训解补正》的相关条目进行对比论述,展示学者的不同风格和学养,以期达到更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考查宋初所编《文苑英华》中一百五十卷赋作的校勘记可以发现,南宋人刊刻和校勘《文苑英华》时使用了《周易》、《诗经》、《尚书》、《左传》等十余种经部著作;使用了《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著作;使用了《山海经》、《管子》、《庄子》、《列子》、《艺文类聚》等子部著作;使用了《楚辞》、《文选》、《唐文粹》、《乐府诗集》等总集与陆机、王勃、白居易、元稹等三十多人的别集。这反映出唐代律赋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宋代文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以"道"为核心,在人文教育观点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在提升人性境界、阐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和深化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思想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淮南子》在人文教育思想方面实质上强调了人性教育,突出了朴素的人本教育思想,强调了有为人生观,涵盖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薛艳丽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40-41,70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已有研究指出《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之影响,但侧重史学的学理依据,而缺乏哲学的学理依据,从哲学上看,《孟子字义疏证》从方法到原理,都有《天主实义》间接和直接影响的痕迹。但《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的影响并非根本性质的。《孟子字义疏证》的思想仍处在新儒家语境内,与《天主实义》的神哲学实有本质区别。这是戴震虽受了《天主实义》的影响但却讳言其影响的学理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不仅尊道而且贵德,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及下德、常德、上德、玄德等多种德性,这些"德"都深具微言大义。他主张世人效仿内圣外王的贤德之士,通过建德活动,改造升华仁、义、礼、智等世俗强制规范型的下德,使之逐渐趋近地之常德、天之上德、道之玄德。正是基于大道生而不有之玄德的胜义谛,老子批判了普罗大众的世俗性贤德。为此,他提议不尚贤,并激励民众超越世俗的下德,建构真正的贤德,进而藉由立功济世、功成不居、名遂身退的方式契合玄德返归大道。很显然,在当前运用新媒体广泛传播老子贤德观的精髓,启发民众的智慧,涵养世俗的德行,无疑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