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着现代化进程中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职教师生自我成长等适应性诉求的客观回应。增强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面临整体发展生态与现实图景异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阻滞、校企合作制度落地困难、高质量社会服务欠缺等现实困境。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努力改善职业教育生态,构建职业教育文化适应;推进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达成职业教育路径适应;构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适应;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彰显职业教育价值适应。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具有创新、开放、协调、绿色与共享五重含意。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坚持党的领导,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坚持类型定位,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的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职教高考现代化的本质是服务人的现代化,其价值追求是通过职教高考的导向作用,促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满足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回应人民对满意教育和多元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国式职教高考现代化的选才原则是公平、科学、效率,战略任务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化定位、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中国式职教高考现代化应以观念更新推进中国式职教高考现代化征程、以试点实施稳健中国式职教高考现代化步伐、以理论研究指导中国式职教高考现代化实践。  相似文献   

4.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推进中职与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衔接,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不等于低学历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胜任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层次是必然要求,中高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是有效路径。应该尽快破除职校生升学不务正业、只有普高生升学才是正道的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5.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出发,鉴于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职能以及培养方式的不同,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突破口,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不断完善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在开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表现在中高本类型教育体系特征不凸显、中高本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不清晰、中高本专业教学贯通不深入、中高本综合素质贯通培养不足、中高本特色人才选拔工作还需优化等方面。可以通过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定位人才贯通培养层次、开展专业教学贯通培养、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贯通培养、构建特色人才选拔体系五个路径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实现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人才一体化培养,不断优化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斌  许娟 《华章》2013,(3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理应并驾齐驱、互为补充,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羸弱,体系建设极不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升学途径窄,在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梯级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极不健全,与大量职教学生的升学愿望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渴求矛盾突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培养职业教育梯级技能人才,既是健全人才培养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培养梯级技能人才:一是要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加快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发展;二是要增强高职院校容纳能力,促进中高职升学教育体系及内涵衔接;三是要体现梯级人才队伍就业差异,保障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是新时代四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优化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与普通高考相对应的职业教育领域专门性考试招生制度,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选拔需求。对职教高考制度的设计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作,既要尊重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又要兼顾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录取过程中的组织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新质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职业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殷实基础和深刻动因。新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匠精神层面的新质人才培养,构成了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因此,改革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新质职教人才,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变量。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需推动职教传统理念的革新、新质人才的培养及产业体系的升级。遵循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要义,以及职业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政策逻辑、现实逻辑,从新理念、新智能、新业态三个方面探索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一是新理念赋能,确立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二是新智能赋能,产教融合认证培育新质职教人才;三是新业态赋能,职业教育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作为联结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个性解放的天然纽带,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十年,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在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跃迁的新征程,擘画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新蓝图。为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关系认识,要从核心指向、耦合基础、实现路径等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底层逻辑。因而,回归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理念,推进以改革促发展的职教新方案,建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言说方式与叙事策略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点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类型,发挥着优化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战略保障。因此,开创职业教育现代化新篇章,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为此,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视野,从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动力、方略出发,科学阐释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从而发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在政策制度、参与主体、供需关系和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问题导向、人民至上等原则基础上,完善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制度机制、治理能力、供给体系和人才基础,从而助推面向中国化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与技能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中之重。技能强国建设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培养,而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实施主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强国建设等方面又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技能强国建设中,要全面贯彻“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又要遵循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完善普职同批次并行招生的职教高考、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平等机会权、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为依托,全面深化技能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展守礼 《甘肃教育》2023,(17):10-12
<正>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也赋予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新的使命和担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高质量的普通教育,也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适应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都亟待提升。高素质高学历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缺乏则成为最大瓶颈,尽快布局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充分发挥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主渠道的作用是当务之急。为此,文章提出三个对策:一是开展部省共建,突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二是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申报教育博士点开辟“绿色通道”,开创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局面;三是大力推进深化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本硕博”连读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机构成部分,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兴起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的重构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改革阶段。未来,我国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与行动路径包括: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本质要求,以推进“双高计划”为基本路径,以各层/各类职业教育融通为有效支撑,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关键着力点,以国际深度交流与合作为革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2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栏目设置、源杂志转载量、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被全文转载的文章的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中国高教研究》等。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主要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202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三融”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质量管理新模式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现代职教治理体系重构职业技术教育治理目标、职业本科教育要在时代机遇中实现稳中有进,以及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合作能力等角度对202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造的新型发展道路,也是面向未来的奋斗指引和关键路径。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场域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缩影,具有人民性、本土性、开放性、创新性、融合性五个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将有助于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推进现代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传承创新文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同时在更为宏观层面上通过推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经验和新动能。面向未来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迭代升级,需要全面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机统一中国特色和国际经验,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双向发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蓄势聚能。  相似文献   

20.
厘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属性是回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新诉求的关键。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类型定位模糊不清,培养目标区分不明,培养规格要求有待更新和提高,尚未建立“以人为本”的、开放的新型生态教育系统等问题。从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服务面向等维度深度剖析其与普通本科、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属性差异,从而明晰其本质属性——人才层次高等性、知识结构职业性、专业技能复合性、职业岗位适应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