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9,(4):67-70
孟子性善论的建构逻辑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过程,而"四端之心"实则是自然情感,"仁义礼智"是道德情感,性善则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人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导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向内的探求,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另外,孟子提出性善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孟子认为,统一的人性根源于人心,人心之善性是人性的内在特质。但人心之善性只是一种"善端",当受到强势的耳目之欲和外在环境的抑制时,人极易"放其良心"而弃善为恶,"放心"是人们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礼法规范以教化人,使人自觉寻求其"放心"、存养其"良心",不断强化人心之善性,抑制人欲之扩张,提升自身人格境界,从而弃恶为善。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孟子所见,人性生而有之,"性"不仅仅指涉"欲性","四端之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四端之心人人皆有,与生俱来,亦是善性之原,扩而充之,即为仁义礼智。人人皆有善端,君王亦是如此。孟子不辞劳苦宣扬其说,最终目的即是凭借君王之心推广王道政治,实现解救民众于水火的夙愿。换言之,仁政即是孟子性说的最终理论目的和现实归宿。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佛教法相分析,孟子所说心约当第六识。心之认知功能思,为六识相应想、慧、寻、伺等心所功用,即今所谓知觉、表象、概念及判断、推理。佛教中它们还认识感性经验;但孟子所说思则专注于内省情感及道德。心之所悦及所然,即今谓审美与价值观念,为乐、净二倒之见取见,是意识相应慧心所后天思虑的产物。心之四端为情感,分别相当于无嗔、不害,惭、愧,慢及慧心所功用。孟子说人的类同之性为仁义,佛教则见人的界趣同分为思惟称量;孟子说人之禀赋性善,佛教则见人的禀赋为无记,无善恶性方可起善恶行故。孟子说天为理义、主宰,佛教则说自由之善恶行业。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此相对,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心修为的重要性,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了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行为主体在这种“成己”的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实现了对告子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孟子四端说,其内容不是道德的后天律令而是道德的先天可能性,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提出而是人的道德先天性向的揭示,它不是先验论的而是合理的。从理论基础说,它源于对先秦辩证思维“天人之际”在域的开拓。从其向道德、人文、社会的理论伸展说,它由“有诸内”而“形诸外”,以此善端基源发而为道德,人文,为政的宏大理论体系,并物化为相应的社会文明实践,从而形成与西方人学观、文化观不同的中国文明的人学观以及文化、文明谱系。这一中华文化的中核性学说,应是今日中国道德人文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内在超越与“性”从“生”而“性”的演化过程息息相关。孟子继承子思的思想,以性为枢纽,将天内化于心,又将心提升而超越地达于天。荀子则沿着告子的思路发展了“生之谓性”的思想,反对先天的道德性。他从知的角度,将以“仁义”为特征的道内化于人性,从而构造出与孟子不同的内在超越的另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修身修心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修身做人必须培养和保护“四端”,坚持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善,所谓性善,在孟子看来,不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行,而是说在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善的因素或成分、善…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是战国诸子争论的热点之一,孟子是这场论战的主将,他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并从性、命、类、故的角度与同时代的学者进行辩论。孟子认为人心有四端,是人性善的萌芽,因此要重视自身修养、摒除恶环境的影响,才能使善扩而充之。  相似文献   

11.
孟子对个体人格美认识过程的最终完成,可以他的一个著名命题为标志,即“充实之谓美”。孟子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所谓“充实”,是指个体通过自觉的艰苦努力,把自身所固有的善性——“仁义”等道德精神“扩而充之”,使之满盈并外溢于个体的形体或行为之中,且一如既往,“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时时处处都要体现出仁义道德的最高原则。对“充实之谓美”的命题,孟子还作了清楚的解释:“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相似文献   

12.
善是西方伦理学一直以来研究的主题。德国古典哲学后期,对于善和道德的定位渐渐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即将道德行为的标准全然安置在个体动机的善性上,黑格尔将这种道德形式称之为"良心论"或"信念论"。"良心论"本来旨在阐释个体道德行为的崇高性,但同时它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主观性。黑格尔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普遍以"讲良心"作为行动准则,那么良心的善必然会异化为"伪善",由此他展开了"善—良心—伪善"辩证关系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端"在时间维度上为初始,在空间维度上为细微,在自然质性上为稚嫩。"端"的三层意涵,决定了孟子哲学中由"心"向"性"发展的三重逻辑导向。孟子以"端"言"心",不仅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说明了活泼之本心成就盎然之德性的可能性,同时也在工夫论的层面上说明了将细微、稚嫩之本心发展为显著、成熟之善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田正利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10-12,15
孟子对“性”和“人性”有着严格的区分。“性”指人的生理欲求,被视为导致恶的根源;“人性”则是仁义礼智等良好道德的发端,被看成使人为善的内在根据。孟子主张的只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扩充善端(人性)”和“抑制恶源(性)”的道德修养原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搞清孟子思想中“性”和“人性”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孟子一些重要论述的涵义及其在研究、探索人性和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孟子、告子谈"性"是有共同平台的。这共同平台就是"生之谓性"或"以生言性"。但孟子观念中的"生之谓性",不是告子所理解的"生之谓性",而是意义更为全面、理解更为透彻,是在本源层面上理解的,即:生活是"性"观念产生的渊源,是"人性"得以成立的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17.
<正>《孟子》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为良心。由此可见,良心是对他人的一种"善"。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守护住教师的职业良心,不仅事关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关系到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第一,"有良心"是职校教师从教的道德底线。作为伦理概念的"良心",其当下的价值取向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教师来说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习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北师大时对教师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  相似文献   

18.
宁林彬  陈励 《文教资料》2011,(31):98-101
良心是社会道德运行最可靠的基础,但良心是否具有可教性?本文从良心的概念入手.从教育学的角度诠释良心的内涵及特征,以准确把握良心的本质.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阐释性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为良心可教建立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是可能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将“善”植入人心,这是良心教育的价值期待.从而揭示出良心需要教育才能将善内化。  相似文献   

19.
孟子深刻揭示了士入仕的核心内涵与伦理规范,将政治与伦理紧密相连。他认为士入仕是一种君子之事,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中能够从仁义之道的志业。并且,孟子将士阶层及其入仕的伦理规范归结为士的人格、士志于道、士的道德责任三个层面。孟子认为,士的人格是以保持自身尊严的大丈夫为目标的;士志于仁义之道,以弘道为己任;士的道德责任是致内心而生发出来的关怀天下的良心。孟子的思想也具有当代价值,继承和发展孟子士入仕的思想,对于当今有志于从政的知识分子来说,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良心在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有着"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的本质区别。道德阶段的"形式的良心"是个体纯粹抽象的主观自我确信,自我意识在缺乏绝对反思的情况下容易使良心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而伦理阶段的"真实的良心"是以善为普遍化要求的一种伦理设计和价值追求,规定着道德主体相应的客观行动标准和义务要求,能够避免良心走向恶的可能性。当"真实的良心"真正具有伦理性性格时,自在自为的善和自由就会实现,而现实的伦理精神就会以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实体定在——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彰显出来,真正实现了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