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分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出了科学预想。他们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两种模式:一是城市工业迁往乡村而实现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二是农村经济中自发形成的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很好途径,允许人口的自由迁移与全面流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在当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本地"乡村工业化和非农化同时进行。今后,还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加农村教育培训等等,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2.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 ,俄罗斯开始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快速实现私有化。私有化的实施顺序是先城市后农村 ,先工业后农业。从1992年底到1994年 ,用了将近20个月的时间 ,通过私有化证券的运作 ,将大多数城市企业改造为私有制的企业。与农业经济改革相联系的土地私有化也同时进行。一、俄罗斯土地私有化的进程俄罗斯的土地私有化首先是变革农用土地制度。当时激进派所设计的土地私有化和农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将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农场主阶级 ,由他们支持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具体…  相似文献   

3.
<正>一、概念解析城镇化又称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引起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从高考复习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我们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城乡关系、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历史知识,以城镇化为线索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  相似文献   

4.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所有制基础上的,封建制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封建制社会之后最后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在于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制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在于摧毁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所有制,彻底消灭私有制,在全世界人类社会中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所有制和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发展和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解体、消灭的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最终必然走向彻底解体、消灭的发展规律,更自觉地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显著而独特的作用。肇庆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好农业、农民、农村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文明演进中考察了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化,城市朝着更加开放的文明方向发展。在这历史考察中彰显出了对于城市居民具体生活的人文关怀。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城市逐渐从自然的状态中脱离,随着城市发展出现了城乡分离的现象,人类的生活世界也出现了分工。在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关系对立起来,资本化城市空间中人的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控制,精神世界的虚无化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之上改变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才能创造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城市空间。这些理论启发我们城市的规划建设要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坚持人民城市的道路,要以人民为立场,对城市生活状况进行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建立在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传统工业的认识之上。在他的早期构想中,合作式的组织方式被看做乡村工业发展的样板和模范;而当乡村工业化勃兴之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模式"分析框架用以诠释中国农村的乡村工业发展形态。从"合作"到"模式"的过渡彰显出费孝通农村经济思想的演变历程。这是他对乡村工业化的存在和发展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的传承性,同时亦可以看出费孝通乡村工业发展思想中前瞻性和解释性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乡差别是自有城乡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在城乡二元体制运行模式下,城乡差异必然带来城乡教育的不同,体现在教师队伍上存在着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两种语境。如何克服乡村教师队伍短板成为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在切实把握已有政策的困境与问题,正确认识乡村教师属性的基础上,构建适宜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才能发挥政策的导向与引领作用,形成相对稳定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阐述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继承和发展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列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方法,指明了处理“两制”关系的方向,还勾勒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社会发展趋势。它是由工业化发展引起的,伴随着现代化过程而产生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等各个领域变迁演化的一种承前启后的历史分化过程。具体表现为:“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变迁过程,是由乡村经济 (农业经济为主 )向城市经济 (初期为工业经济、中后期为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 )的转化过程,是由乡村传统空间社区向城市现代空间社区的变迁过程,是宗族传统文化向市民现代文化的演化过程,是政治领域由村社权威系统 (亲选型、裙带主义 )向普选制度、党派制度和…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的前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途径,是解决南宁城镇和乡村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经之路,是南宁市补齐发展短板、激发"三农"活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从目前情况看,经过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改革阶段,南宁市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进入改革缓慢期,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滞后,遇到种种发展困境,亟需寻找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国顺 《考试周刊》2012,(73):28-29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考察,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奠基在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之上。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发展中,马克思得出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结论,初步解答了“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下,乡村教育既面临"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补齐短板、开启内涵建设;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农村家长、社区村民习得现代教育生活理念和行为,推进家校社合作育人等的机遇",也面临城镇化与特色化之争的乡村教育发展指向不清、进城与回流分歧的县级教育管理决策目标模糊、面向少数人的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弊端显现等的挑战.为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振兴乡村教育,应发展特色乡村教育,培养乡村学生综合素养;办好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吸引学生回流;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农村学生,帮助学生习得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乡村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也是制度的变迁过程,在乡村转型、制度变迁中我国农村女性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女性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角色和民主参与中的次要角色。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战略的提出,我国乡村治理和农村女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农业女性化的情况下,发挥女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强化制度对农村女性民主参与的保护,这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农村女性自身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乡分工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转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结构的分裂,亦即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工业城市本身的弊病和农村的落后与贫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站在现代工业的立场上,探讨了如何克服工业城市弊病以及农业在现代资本和工商业的条件下如何发展的问题。其中涌现的城乡结合与农业现代化思想对于我们统筹城乡发展、避免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作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针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我国国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时期"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破除农村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转变的国家战略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总目标.“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目标一致、共同推进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完全集体经济、集体组织带动、县域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特色产业带动等发展模式,可以从编制乡村规划、建设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经济、推进城乡融合等方面来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地集约利用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实行统筹兼顾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加大土地污染防治力度,统筹规划城镇布局,走"富农进城"的道路,实现产业错位联动发展,以此推进成渝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成渝经济区统筹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在乡村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是乡村工业和城市工业之间在结构上的高度相似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缺少有效的宏观调控的结果。这种相似性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将严重阻碍产业的高级化进程,增加城乡关系的刚性。因此。充分认识和有效协调这种相似性并采取相应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