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哈特、奈格里所著《帝国》一书发表后在思想界引起巨大轰动。帝国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衰落产物的全球化的主权形式,帝国的权力范式是规训社会之后控制社会的生命政治本质,帝国的生产形式是与工业劳动不同的非物质劳动,帝国的革命主体是取代传统产业工人的大众。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正是帝国政治逻辑建构的四维。《帝国》的方法论是欧美中心主义,叙事逻辑是现代帝国主义向后现代帝国主义转变的过程,其意义是预见了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领域的赛博格想象不仅成为科幻叙事的重要灵感,对西方左翼理论家而言,更是构想并预示后人类主体及其社会结构的寓言。从维利里奥的“视觉机器”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来看,赛博格的离身性想象是从意识、感知等非身体的维度来探讨后人类主体的构建;而从奈格里的“生命政治”视角来看,赛博格的具身性想象则显现出后人类在生命政治方面的潜能。从这种视角来探讨后人类主体性及其社会结构,将为批判资本主义、构建新的共同体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域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激进政治学的代表,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在世纪之交发表的《帝国》一书,表达了对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秩序的新思考,在国内外思想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和讨论。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是《帝国》一书的核心范畴和近年来围绕帝国而起的主要争论之点。《帝国》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开启的社会革命宏大叙事的尝试,并非是完满无缺的,因此针对《帝国》的批评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演变为后现代性的理论语境中,安东尼奥·奈格里和迈克尔·哈特认为,帝国主权取代了民族—国家主权,以一种去中心化、去领土化的权力中心支撑起生产与市场全球化之网,而使得帝国主权能够在全球得以布展的基础则来源于非物质劳动,从非物质劳动当中孕育出的帝国主权在全球实施着生命政治统治。文章在阐释“帝国主权”及其布展的同时,探讨帝国时代是否真的到来和帝国主权形式被误判的原因,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奈格里和哈特所提出的帝国主权理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体上的文化批判路向不同,意大利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秉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统,对《资本论》及手稿重新进行了政治学解读,以劳动与资本二元主体的对抗关系为枢轴,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所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即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劳动主体、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具有"非物质劳动"的倾向,资本逻辑的深入剥削形式表现为对劳动者主体性的重新建构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奈格里、哈特等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置入马克思社会关系及再生产理论中,从福柯的"生命政治"框架中探寻建构革命主体的可能性,并对自主的、反抗的革命主体进行重新界定,坚持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政治革命斗争实践转换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语境下拓展了阶级斗争的主体向度和革命潜能。  相似文献   

6.
奈格里和哈特认为,生产性劳动在后工业时代发生了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效应.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劳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性"成为价值衡量的"质"的标准;相应地,无偿占有共同性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形式,"诸众"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对象.他们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显得非常迫切。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对我们现行的教育进行反思?在此背景下,从现象和问题出发,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高校教师应当率先担当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一书中,基于对向帝国转变过程的探究,将帝国明确概括为"一个有效地控制着全球交流的政治主体,一个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在理论展开中,他们又从五个角度分别对帝国做了规定,他们在坚持了左翼立场的同时,由于其所持有的后现代主义而导致了种种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从“生命教育”入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桂琴 《教育探索》2008,(11):110-111
关注生命,既是教育的课题,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首要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生命教育入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建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事业,人是生命的主体、生活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教育与生命、生活、生产相辅相成。只有基于生命的教育才会促进生命的发展;只有善待生活的教育才能享受教育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只有服务生产的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生命、生活、生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育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生命政治”论的隐秘线索: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近十几年来,生命政治已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关键词,乃至在欧陆思想中形成了一个“生命政治的转向”.生命政治论惯常被追溯到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本文则将它再往上推半个世纪.从20世纪20年代的生命政治的“史前史”入手,这个研究旨在揭开一条思想史上的隐在线索.尽管福柯与阿甘本是生命政治的两个核心思想家,但他们在学理层面的关系,并非一种简单的承继与发展关系,相反充满着深层次的对立与抵牾.只有从生命政治的“史前史”出发,才能疏理出生命政治论发展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描绘的大洋国的生命权力管治技术与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之间存在的关联,我们发现:《一九八四》的极权主义书写属于生命政治理论范畴的死亡政治维度;大洋国实施的电幕、新话和双重思想部分地具有群体生命治理的积极性;《一九八四》显示了生命政治的生与死的两面性和生存的难题。最终,奥威尔赋予工人阶级反抗与救赎的可能,并隐晦地传达了一种生命政治治理下生存与抗争的乐观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关怀的必要性出发,重点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应关注的生命问题,并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引发的一系列杀人、自杀等问题引起我们对生命教育的反思。在目前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应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命教育。文章在对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教育的内容、提高教师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探索多样化和多渠道的生命教育教学方式等角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是“两种生产”理论的时代性体现。从“生命共同体”与“两种生产”理论的共生性来看,其思想基石、实践路径及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生命共同体”赋予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新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倡导构建的生态治理共同体、生态和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彰显了“两种生产”理论的时代价值,赋予了“两种生产”理论新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命教育的特点,总结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介绍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时代性、实效性等角度论述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阵营中,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因其鲜明的政治立场而独树一帜。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代表,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更是在其生命政治的指向下,为世人勾勒出了一种激进社会变革的替代性方案。他在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左翼等思想观点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实际斗争经验,探讨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解放辩证法。他将生命政治看作是爱欲能量的政治化和个体身心发起的反抗斗争,并且将其称之为“第一人称的政治”。基于这种第一人称的生命政治逻辑,马尔库塞提出了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版本的人类解放理论,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新左翼的社会变革思想。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点。文章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深刻理论意蕴,指出它的独特优势有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明确生命教育的三种实践路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关注;注重情感效应,促使大学生更加珍爱和敬畏生命;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建的基点是课堂生活的重建,而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换,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活重建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目中有人",遵循"主体性"与"活动性"、"序列性"与"适切性"相结合等原则。学生的积极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自杀事件、故意伤害他人事件频频发生,表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引起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所有人的重视。本文主要从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以及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三个方面出发探讨问题,以期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珍爱生命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