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供给结构、生产效率、价值创造三个维度对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展开深入论述,探讨“双减”政策下我国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和路径。结果发现“双减”对于推动我国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双减”政策势必成为体育培训业的一场“及时雨”,推动体育培训业提质升级,成为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面临的发展困境则是:体育培训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善;体育培训业要素质量低下,业态不明;现代化管理程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体育培训业野蛮生长,忽略价值创造。建议发展路径为:打造体育培训“+”的融合性产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体育培训业要素效率,明确业务经营;提高现代化管理程度,引进专业人才;加强行业监管,提升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规范了体育培训市场秩序,也提升了体育培训服务质量,为促进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基于“双减”背景剖析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素与阻滞因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素主要是:国家政策导向引领体育培训创新发展的行动力、国民体育消费需求急剧上升的拉动力、体育中考促进体育培训市场日趋增量的驱动力、企业间的博弈竞争促进体育培训业提质增效的推动力。目前在体育培训业发展中存在的阻滞因素主要有:(1)监管障碍: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机制缺乏;(2)融合壁垒:体育培训与学校体育协调不足;(3)创新不足:体育培训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4)思维固化:应试思维与学生焦虑风险并存;(5)粘性不高:难以提升体育消费忠诚度等。据此,建议:(1)建立多元协同监管体系,完善体育培训市场准入机制;(2)加强政策支撑,深化校企协同发展;(3)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提升体育培训服务质量;(4)降低升学压力,树立体育健康价值理念;(5)拓展多运动项目导读,提高体育消费粘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2021年江苏体育消费调查的城市面板数据,对体育消费是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机理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江苏省城市体育消费水平有效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并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苏南地区体育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较为显著,苏中、苏北地区增长效应偏弱,应充分发挥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2)回归结果的总体稳定体现出体育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韧性,实物型体育消费基础面较好,服务型体育消费有较大增长空间;(3)社会资本在体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备“体育消费—社会资本—经济发展”这一经济传导机制;(4)体育公共支出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体育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在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发挥体育社会功能、打造体育新空间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期使体育消费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城市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8~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体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体育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教育与体育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体育发展的经济效应。考察了体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体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强,同时教育对体育发展经济效应的提升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而西部地区的体育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投资效应,教育对体育发展的作用弱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倒逼国家教育部门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进而让学生有更多闲暇时间和机会参与体育活动,在此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双减”背景下,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政策强力驱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培训需求转型升级等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当然也存在资源供给不足、市场组织混乱、政府干预过度、社会资本渗透过度等一系列挑战。提出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要注重学员需求,促进有效供给、规范培训市场,坚持从严治理、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监管方式、优化融资环境,避免无序竞争等发展的优化之策,借助“双减”政策的动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业持续健康发展,使青少年向阳而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总结了双减政策对我国体育培训业造成的影响,并结合我国疫情对体育培训业带来的影响,提出发展路径,旨在促进我国体育培训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认为,双减政策对我国体育培训业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了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质量;规范了校内外的合作保障;加强了体育培训业的发展监督。政策颁布后的发展困境:企业经营困难、专业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较弱。针对困境的发展路径:落实政府帮扶,企业规范经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4—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深入考察长三角体育产业的区域集聚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1)长三角体育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还会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体育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随着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的提升而显著增强;(3)长三角体育服务业集聚具有更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的经济活动对于溢出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基于此,对未来长三角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溢出效应的释放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单整、协整、Grange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财政体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竞技体育成绩、居民健康指数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体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竞技体育及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对居民健康水平、经济以及竞技体育的影响依次变弱;从长期看,财政体育投入与GDP的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财政体育投入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从短期看,财政体育投入对GDP的影响为反向作用,对竞技体育成绩及群众体育的发展均为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50年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述,总结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发展的4个特点,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1)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问题;(2)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确立;(3)学校体育教育理论教材的特色。针对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1)如何确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主导思想;(2)如何使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具有新时代特征,与未来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试论体育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璟 《体育科学》2001,21(4):26-26
体育消费作为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其一 ,体育消费通过自身可以直接使 GNP(国民生产总值 )增加 ;其二 ,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产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投资 ,间接拉动经济增长。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体育消费也应属于第三产业范围的消费 ,增加体育消费必然能够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举足轻重而又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 ,有的国家体育产业的收入已超过石油、化工和汽车制造业 ,产值大约占 GDP(国内生产总值 )的 1~ 2 % ,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为 40 0 0…  相似文献   

11.
采用Eviews10.0软件构建VAR模型,对我国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与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群众体育相关产业是体育产业规模增长的Granger原因;3)当群众体育相关产业在短期内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将以1.76倍的力度对后期偏离状态进行正向修正,从而保持两者间的共生关系;4)体育产业以及群众体育相关产业在短期内的规模发展的贡献度基本来自于自身,从长期效果来看,体育产业的发展中群众体育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越  黄谦  李宁  张彬 《体育科研》2021,42(5):90-97
为拓宽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的视角和思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文章层面探究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的研究。研究结论:(1)合作网络中文章的度中心性与其被引量呈正相关;(2)合作网络中文章的结构洞与其被引量呈正相关;(3)知识网络中文章的度中心性与其被引量呈倒U型关系;(4)知识网络中文章的结构洞与其被引量不存在正相关关系;(5)研究热点与被引量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杭州亚运会背景下对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的特点、机遇与对策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具有多种类型,其定位不尽相同,同时还将PPP模式融入其中。结合发展特点分析当前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机遇,从发展载体、空间布局、供给模式、运营方式四个方面归纳其特点为:(1)政策落地带来新转机,推动综合体发展进程;(2)经济增长带来新趋势,促进转变主客体消费方式;(3)产业发展带来新体系,带动综合体协调发展;(4)亚运文化带来新思路,综合体内外部结构得到新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步伐,形成服务化机制;(2)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建设智能化体育;(3)促进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提升现代化水平;(4)推动品牌赛事发展进程,构建国际化窗口。  相似文献   

14.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政策、理论依据、挑战和发展。发展困局:政府部门宽松监管,协同治理程度不高;体育教育培训业准入标准不高,缺乏课程理论和开发基础;体育场地资源缺少,缺乏课外体育培训质量考核标准;体育培训业人力资源不足,教练员流动性大,职业素质不高,等等。发展对策: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督链,体育教育培训业加强课程开发与应用,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培训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促进体育培训业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VAR模型等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向量误差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等,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为:(1)协整检验与向量误差模型分析显示,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长期协整关系,这种均衡关系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当均衡关系发生波动时,当期以-1.744 073倍的力度对前一期偏离状态进行调整,将其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2)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体育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国民经济增长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3)脉冲响应函数显示,国民经济波动对其自身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均产生负效应,体育产业对于自身冲击的脉冲响应呈正相关趋势,并且能够迅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4)方差分解显示,国民经济在其自身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呈逐渐增大之势,体育产业的影响则呈逐渐减小之势。最后,提出了"识别均衡关系:促进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互惠共生发展"、"衡量脉冲响应:降低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负效应"、"重视方差分解:权衡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影响因素相对性"、"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制度环境"等促进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体育事业是否属于第三产业,这是近几年才提出来而又有争论的一个问题。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明确划分了三次产业,把体育与教育、文化、卫生、科学研究事业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均划归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确认体育事业属于第三产业,对于研究和制定体育发展战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了定向运动,同时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1)身体形态指标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没有差异;(2)身体机能指标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均存在着差异;(3)定向运动能够促进男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发展,能够促进女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灵敏性质;(4)定向运动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的理解、对学习结果的认识以及对学习行为的情绪体验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我国体育培训业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并为其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对我国体育培训业展开研究,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受相关政策出台、市场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体育培训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依然面临以下现实困境:1)体育培训服务水平低下、培训质量不高;2)体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3)体育培训行业监管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4)体育培训市场发展不平衡、规模化发展受限。基于此,从政府、市场、社会3个层面提出发展路径:1)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政府治理体系;2)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满足新型消费需求;3)构建多元合作渠道、打造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休闲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体育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休闲体育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以体育为主的休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促进了休闲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观念的增强,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体育消费影响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及逻辑推理等方法,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体育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发展空间;(2)我国体育消费总量呈增长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目前,体育消费主体是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居民,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还较低;(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的增多为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和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