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时代,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本土化建设工作越发成为摆在乡村教师教育改革面前的重要一环,这是涉及我国区域平衡发展、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之一。伴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必须在乡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厘清城乡基础教育改革差异、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差异扩大的现状,认清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角色困境、政策困境和发展困境。加强对乡村教师政策支持,保持政策延续性,促进新时代乡村教师角色重构,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感。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生活环境,建立促进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战略机制等多种路径来切实推进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乡学校布局过程中存在片面注重规模效益、过度开展撤点并校的问题,加剧了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衰落,动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文化根基。布局问题背后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等问题,也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地区差异巨大等客观因素。当前应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观,研究制定科学的布局标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问题流、乡村教育政策实践积累和变迁的政策流、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教育公平内涵深化的政治流三流耦合的结果。基于相关政策文本发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作用,参与主体是以内部主体为主形成发展协同力,施策内容是聚焦在乡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施策方式上偏好运用能力建设工具。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可从政策议程维度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从政策要素维度挖掘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实力,从政策工具维度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老龄化严重、教师结构不合理等困境,严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迫在眉睫,为此,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教师补充面临许多困境,在分析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破解乡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新路径:完善乡村教师编制政策,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构建差异化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等。以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教师是最关键要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师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经历了救济式、输血式、精准、巩固拓展等四个阶段,其逻辑理路是:始终聚焦社会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始终关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凸显教师教育主体职能;始终聚焦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强化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职能。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始终把乡村教师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立足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情怀;坚持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坚持挖掘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能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在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呈现出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之态.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使得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仍存在教师数量结构不合理、工资福利偏低、个人与专业发展受阻以及社会地位不高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为此,合理调配编制,落实阶梯化补助和福利保障政策,建立更加合理的职评标准,加强县域培训本土化建设,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地方教育均衡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下不去""难留住"与"不作为"等现象是当前乡村教师政策激励"低效化"的实然样态.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不够完善和合理,政策的解读不够精准和到位,政策的实施不够及时与有力.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强化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强化教师激励政策的评价与监督等途径,可以突破乡村教师政策激励的"低效化"困境.  相似文献   

8.
乡村师资队伍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又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存在对象范围模糊不清、生活补助标准缺乏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地方政府要明确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对象,确保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象范围公平合理;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差别化;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等,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保障支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智库,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困境,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政策上积极推动教师合理流动,同时从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增强教师队伍发展的外生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来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化发展能够大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助力于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回顾我国当前乡村教师发展的百年成长历程,探究新时代乡村教师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发展及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尽管如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加快...  相似文献   

11.
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建设统筹起来,通过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应把农村学校规划建设成农村社区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滁州学院学报》2020,(1):41-45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核和灵魂所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如农村传统孝道日渐式微、迷信活动封建思想沉碴泛起、价值观扭曲攀比奢靡之风盛行、农村治理失效人际关系松散、农民主体意识淡薄进取精神缺乏。造成农村乡风不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发展观念错位、自治组织功能弱化、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缺乏等。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治理,需要强化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大村镇自治组织的培育力度、发挥行政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不正乡风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精英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对当地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农村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及其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希望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从而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优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乡村的产业获得了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好的农村,农村主要劳动力出现了从城镇向乡村回流的现象,但乡村小学“空心化”依旧没有改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依然在乡村。乡村小学存在严重的生源危机,师资落后,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规范乡村生源向城市流动的程序、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教师流动体制是乡村教育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给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根据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农村资金流向等情况的变化, 主动调整其信贷政策。以惠州市惠阳区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改革为例, 探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调整方向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培育和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增强农村产业的发展能力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培育农业内部各产业、农村生态、农村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嵌入在乡村治理实践的结构性变迁之中,并随着乡村治理逻辑的演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对浙东先锋村纠纷调解实践变迁的政治人类学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日益彰显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开始更多地使用策略性调解手段,放弃了对地方性文化共识中纠纷调解规范的严格遵守,而且纠纷调解越来越重视暂时性"息讼"协议的达成,其实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发展态势。后税费时代,富人当政之后的农村纠纷调解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治理权力严重受限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得不采取以现代法律为内在基准,以面子、人情和金钱等可控资源为策略性调解手段的办法来解决村民纠纷。而农村纠纷调解的依附性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