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拟声词是模拟人、事物或动物声音的词,它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日语和英语语言中存在大量拟声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占重要地位。日英对同样的拟声对象,有时使用语音形式相同或相近的拟声词,有时使用语音形式完全不同的拟声词。从结构形式、句法功能、意义特征、构词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试图探讨两者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认识日英两种语言体系的拟声词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宁  李小华 《文教资料》2006,(32):174-176
英语拟声词是自然界的声音所具有的音律与英语特有的语音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模仿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或者利用语音与意义的直接对应关系而创造出来的。本文从生物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语言基因、大脑/心智和思维以及语言进化等三个方面对英语拟声词的习得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由此对语言的生物性问题做了初探。  相似文献   

3.
一岁儿童动词发展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句法习得与他们对动词的理解和习得过程联系紧密,但是早期句法的习得到底是以单个动词为基础还是以天生规则为基础,这个问题研究者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名北京女孩1岁4个月到1岁10个月的自发动词,从词序与论旨角色和零论元现象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探讨儿童早期句法习得中语言环境和天生规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拟声词是某一特定语言与自然声音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比较英、汉拟声词在语音、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异,从语言认知、语言系统、文化等方面探求差并的原因,加深对于英、汉语语言体系的认识,并从语音、句法的角度探究英语拟声词的汉译。  相似文献   

5.
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语,汉语和日语都有丰富的拟声词。本文比较分析了汉日拟声词的定义、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从而对拟声词涉及的语言及文化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对日本学习者的汉语拟声词学习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4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儿童疑问句习得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所获数据进行早期儿童疑问句习得的形式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阶段儿童的疑问形式凸显不一样,这表明儿童早期的疑问句习得受到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句法判断和句法更正任务,本研究探讨了4~5岁幼儿句法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4~5岁幼儿的句法意识有显著发展,这主要表现在5岁儿童的句法更正成绩显著高于4岁儿童;(2)句法错误类型影响句法更正成绩,表明他们在不同句法规则的句法意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3)从4到5岁,个人经验在句法更正中的作用下降,儿童的注意从个人经验和句子意义转向句子的意义和语法规则,揭示了幼儿句法意识逐渐从句子内容转向句子形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儿童语言是成人语言的初级阶段的理念,来考察2-5岁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与发展情况。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成人无定NP主语句进行描写分析,再观察2-5岁儿童的无定NP主语句。通过对比儿童与成人在无定NP主语句方面的异同,总结出儿童无定NP主语句的习得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据此推导出2-3岁是儿童习得数量名短语的关键时期,3岁5个月左右是儿童萌发“有定”和“无定”概念的关键时期。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儿童看护者提出建议,以期帮助看护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促进成人与儿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拟声词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项。英语和汉语都有大量拟声词,并且呈现出诸多共性和个性。本文从语音、句法功能对比英汉拟声词,分析异同并总结拟声词英汉互译的技巧。了解和掌握英汉拟声词各方面的差异,能丰富我们对于拟声词这一特别词汇类型的知识面,提高译者对拟声词的翻译水平,促进我们更加准确地实现拟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  相似文献   

10.
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与儿童生理成长相关而不可重的自然过程。但它对成人语言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即创造一个适当的语言环境以获得习得性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声喻,也称为拟声,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拟声词,日语和汉语中也存有大量的拟声词。由于日中两国的文字关系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日、汉两种语言的拟声词在句法使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本文主要从句法特征方面对日、汉拟声词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语言在声音文化上存在的一些差异,从而为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例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能力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一例14岁唐氏综合症儿童的汉语词类、句长、句法结构等方面在校的自发性语言的研究,结果发现1.个案使用的实词数大于虚词数;2.个案语言中7种基本的句子结构均已出现;3.个案已经出现结构复杂、逻辑性强的单句,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偏正关系的复句;4.在运用基本汉语语法的能力方面,个案语言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正常儿童3~6岁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成人在儿童的语言习得中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而非仅仅是提供语言模型。成人总是以儿童能够接受的程度来使用语言,而且会根据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的进步而加大话语的难度。因此对于简单、形式完美、内容详实的母亲语言(mothers’speech)研究是儿童最初语言输入研究的重点,母亲语言特征对于婴儿的社会交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母亲语言的三个特征:简约化、表达性鉴别化、澄清化来展示母亲语言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主语脱落是儿.童早期语言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Wmag Qi等(1992)的实验结果表明英语国家儿童从三岁左右开始由脱落主语向不脱落主语转变,到四岁左右就基本不讲元主语的句子(祈使句除外),然而中国儿童却没有这种转变。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学者们从句法角度和语用角度都给予了相应的解释。文章结合Chomsky(1981)提出的主语脱落参数(pro—drop parameter)和Hyams(1986)提出的参数理论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假定儿童早期的主语脱落现象是普遍语法(UG)的一种形式,通过对一名说英语的儿童在两岁前后的语言输入进行个案分析得出英语国家儿童主语脱落参数的再设定与儿童早期的语言输入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图形背景理论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相结合,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了儿童在早期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是怎样潜意识地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周围的语言声音环境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的,即听觉输入是如何组织的。这是一个目标刺激与主观定势相统一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双语儿童的语言系统研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课题。目前学界对双语早期习得主要有单一系统和双重语言系统两种假设。我国朝鲜族从小习得朝汉双语,并且在朝汉语音、形态和句法习得方面都体现出区别特征。这表明朝汉双语儿童从早期双语习得阶段开始就已经具备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也表明语言的杂糅现象是单一语言输入机制和早期双语儿童不完善的语言掌握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图彤背景理论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相结合,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了儿童在早期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是怎样潜意识地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周围的语言声音环境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的,即听觉输入是如何组织的.这是一个目标刺激与主观定势相统一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拟声词是汉、藏语中一种常见语言现象。拟声词的运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声势、动态描绘效果。拟声词的选用要因人、事、境、情而异。翻译时要充分理解拟声词在汉、藏双语中的语境、句法成分、构词方式和语义特征,尽可能按照意义相符、功能相似原则,再现拟声词的信息功能、关感功能和表情功能。  相似文献   

19.
4~5岁幼儿句法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法判断和句法更正任务,本研究探讨了4~5岁幼儿句法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4~5岁幼儿的句法意识有显著发展,这主要表现在5岁儿童的句法更正成绩显著高于4岁儿童;(2)句法错误类型影响句法更正成绩,表明他们在不同句法规则的句法意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3)从4到5岁,个人经验在句法更正中的作用下降,儿童的注意从个人经验和句子意义转向句子的意义和语法规则,揭示了幼儿句法意识逐渐从句子内容转向句子形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儿童词汇习得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究竟怎样习得和学习词汇、词汇意义和指称,研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并作了相应的实验研究。这些理论假设主要有:(1)花园变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习词汇是一个联想式学习过程,即把语音与感性经验的显性方面联系起来。(2)制约原则论,认为儿童习得词汇除了通常的联想式学习过程外,还必须利用某种演绎限制机制,以便对词汇意义范围和指称范围做出限制。(3)社会语用理论,认为儿童习得词汇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全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学习词汇不需要特定的语言限制,需要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强有力的社会认知技能,儿童正是依赖这种技能去理解各种情境中交际的意图的。本对儿童词汇习得理论进行了综观研究,对各理论假设作了分析和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