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首先应划清体罚与惩罚的界限。体罚一般指教师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是封建教育的产物。“惩罚是通过使受罚者感到某种不快而改变其行为和发展的有计划的活动。”可见,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李老师的教育行为看,她对明明实施的是惩罚而不是体罚。当然...  相似文献   

2.
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要实现教育惩罚的教育功能,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惩罚与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与强制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基本方式,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惩罚与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行为的反馈信息,教育学生承担道德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结构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化罚为育;以奖惩条例为依据,建立反馈机制;同时对教师的惩罚与强制行为也要有所规范。  相似文献   

4.
惩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易经》就认为在儿童的启蒙时期利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反倒是不利的,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禅宗中的“当头棒喝”就是说明惩罚对犯错误者的惊醒作用。同样,国外也不乏惩罚教育思想。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  相似文献   

6.
信息之窗     
教育要不要惩罚在教育过程中,惩罚与奖励一样,都是教育者常用的激励手段,目的是制止被教育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在教育行为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育过程中,有人得到表扬,有人受到惩罚,都是正常的。教师将惩罚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无可非议。惩罚的作用在于通过强制的手段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也意味着按照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1.正确运用惩罚。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是对儿童的某种思想、行为施加负面压力的情绪体验,使其受到警示,从而控制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应把握好惩罚的艺术、时机和“度”,既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良好的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早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以至被称为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力争为学生营造上音乐课的良好心境。一、营造一个“自由王国”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条件才能大胆积极主动地参与…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中的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学习反馈 惩罚针对的是儿童违反行为规范的过错行为。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注意到,“惩罚也是过失的自然后果”,作为对过失或过错行为的一种反应方式,教育中人为的惩罚实际上是对自然式惩罚的替代,它与自然式惩罚一样,都是对过错行为的反馈。这种反馈一旦与经验的来源以及学习相联系,便具有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惩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错误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其受到警示,促其反省,以改正不良思想行为的教育活动。惩罚教育主要包括剥夺式惩罚策略、合理后果策略、限制行为策略和情境补偿策略等。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中首先应该确认儿童领悟和接受了规则的基本信息,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惩。  相似文献   

11.
问题儿童通常是指持续存有某些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比较注重问题儿童外在行为的教育控制,而忽视对他们心理需要缺失的关注,因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补偿教育就是针对问题儿童存在的某些基本心理需要缺失状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偿,在恢复其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同时,矫正其问题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爱萍 《文教资料》2006,(30):70-71
惩罚机制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科学的、适度的、合情合理的惩罚是一种行为心理的关爱。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由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过分伦理化、随意性、压制性,使得惩罚泛滥,“教育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影响了学生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如在一些学校,迟到罚站门外不让上课;课堂提问不会罚站教室后面;做错题罚抄几十遍;课堂回答不出问题被老师说“笨蛋”;考试不及格被说成…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惩罚是辅助手段之一,是学校或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改正错误而对其不良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或相应处罚的一种教育行为。在教育中不能没有惩罚,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什么时候使用惩罚,教师如何罚,罚到什么程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教师要严格遵照规定实施,否则就会造成滥用惩罚。本文从惩罚的定义入手介绍了惩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出在幼儿园中实施惩罚存在的问题,以及惩罚应该遵循的策略和怎样合理对幼儿进行惩罚,以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罚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性。对违反学校规范和纪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有效的惩罚不但能维护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大多数学生的权利得到保障,也能使被惩罚的学生对过错行为有深刻的认识,真心改正自身缺点,不断提升自我;而且能对周围的人产生警示和告知的作用。告诫他们同样的错误不可以再犯,否则要受到惩罚。但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教育实践中,惩罚确实又是人们最容易采用而又使用不当的教育手段,各种因不当教育惩罚而导致恶劣后果的问题却频频出现。具体表现为;.有些教师惩罚量度不好,以至于体罚造成了学生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有些教师运用惩罚顾虑太多,干脆放任学生的所作所为,对明显影响课堂纪律或犯有过错的学生也是睁只跟闭只跟.惟恐成为众矢之的;有些教师对惩罚的时机把握不准,喜欢“秋后算账”,或“新帐老帐一起算”.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惩罚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16.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什么是教育中的惩罚,学界意见分歧很大.本文认为教育中的惩罚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或保护其所在集体的利益,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对受教育者违反一定的原则与规则的行为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合理处理的机制.学前教育中对教育惩罚的摒弃是对教育惩罚的误解与误读的结果,教育惩罚在儿童的生活、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发展中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学前教育中的惩罚,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7.
退一步海阔天空谈教师对惩罚行为的控制文/浙江大学幼儿园王晓燕编者按:本刊《教师行为与幼儿素质》栏目的系列文章刊出后,许多热心的幼教工作者来信来稿,或谈感想收获,或发表见解,积极地参与到“提高教师教育行为质量”的研讨中来,使我们深受感动。从本期开始,我...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一些家长在孩子有过错时说:“别管他,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做。”这里,家长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过的一个著名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惩罚”。这就是用儿童自己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们的自由,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让孩子在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受到教育。这一教育法则可取否? 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可行,要看它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效果是否统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然后果惩罚”的教育法则,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育惩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香 《教育探索》2006,(6):101-102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有必要理性地、全面地认识“惩罚”。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为了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一手段教育学生,教师必须有一颗爱心,灵活、适度地实施教育惩罚,使惩罚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学习困难儿童,又称“学业不良儿童”,俗称“差生”、“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儿童。这类儿童在普通中小学中约占8%-12%,是介于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这类儿童虽然有生理或心理发展障碍,但属于正常范围,他们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只是方面性或阶段性,经过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手段,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促进他们心理与学业的良好发展。“差生”是最令教师“头痛”的,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