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岁末,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刊发了《2008年十大假新闻》一文,12月29日上海东方网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1.“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刊播媒体:《西安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日,作者:郑广辉;2.“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刊播媒体:《竞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19日,作者:张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媒介造假事件时有发生,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连续两年评出“十大假新闻”之后,去年又刊出《十大假新闻》,编者按中有段话发人深思:“……原本只是游戏之作.偶尔为之,谁知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本刊又相继评出‘世界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大假新闻’.简直成了打假专业户。原以为假新闻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不曾料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假新闻如雨后春笋.越打越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4.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5.
河南淅川县金河镇党委书记黄长林,为“制造”政绩,竟在当地市县报纸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牛皮文章,用假新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躬身实践‘三个代表’”的先进典型。只因文中胡编乱造了许多子虚乌有的假报道而引发一场新闻官司,不仅自己“偷鸡不着蚀把米”,连两家发表他牛皮文章的报纸也成了被告(据2002年3月15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6.
《’93十家报纸假新闻曝光》在《中国报纸月报》刊出后,全国各级报刊纷纷转载,也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震动,有的报社将此文加上编者按,向全体编辑记者散发,提醒大家注意,杜绝假新闻。最近一期的《中国报纸月报》又开辟栏目,专门揭露假新闻,一时形成了假新闻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应该说这是件好事。 其实假新闻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可以说世界上有了新闻那天,就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7.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8.
本刊启事     
《新闻记者》2007,(2):64-64
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之后,如前五年一样,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近日,收到华商报社来函,表示“十大假新闻”之一“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并非《华商报》原创首发,希望本刊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杂志在刊载2003年十大假新闻时,有个特别说明,说的是:非典肆虐期间,不少权威传媒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新闻和事实相差甚远,毫无疑问应列入假新闻范畴,甚至还有望被评为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但由于它们“都是依据权威新闻源而发稿”的,造假的板子不能打在媒体和记身上,因此,拟“报请有关部门授予‘2003年度假新闻特别荣誉奖”’(见该刊2004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十大假新闻又新鲜出炉。《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六甸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等十篇“力作”“光荣”入选。2007年“圈养虎变身‘野生虎’”的新闻还让我们记忆犹新,2008年的假老虎又重新出山,众多记者为何会冒险求“名”?都是假新闻惹的祸。客里空是前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名剧《前线》里的一个人物.这位记者先生写新闻凭想象瞎编乱造,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新闻界有人就把写假报道的记者和道听途说、弄虚作假的新闻都称为客里空。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河南省的《南阳日报》“社会生活”列连续发表了一组由该报记者千里追踪采访而揭穿的“中国发现160岁寿星”假新闻的追踪报道,该报道后经《中华新闻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现代青年》等数十家报刊的转载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则曾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广泛转载的假新闻,经过我们辗转千里的追踪采访,最终弄清了它的真实面目.证明了它是一则20年后又卷土重来的假新闻。这条假新闻给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诸多的思考:新闻应该如何打假?尼江门核对安的经过1998年12月,我们注意到国内许多报刊纷纷开始转载一则消…  相似文献   

13.
新春伊始,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接连发表了《不私亲属的铁木尔主席》《省委副书记的日常生活》《江西省领导人的几则秘密》和《侯宗宾家事四笔》,以及《副部长夫人烧锅炉》等篇对省部级领导人的报道,有的还配发了言论。这些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不像某些人说的,现在是‘无官不贪’。共产党内大有清廉之士。”“(报道的)这几位省长、书记的事迹说明,共产党真正  相似文献   

14.
新春伊始,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接连发表了《不私亲属的铁木尔主席》《省委副书记的日常生活》《江西省领导人的几则秘密》和(《侯宗宾家事四笔》,以及《副部长夫人烧锅炉》等篇对省部级领导人的报道,有的还配发了言论。这些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不像某些人说的,现在是‘无官不贪’。共产党内大有清廉之士。”“(报道的)这几位省长、书记的事迹说明,共产党真正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岁末,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刊发了《2008年十大假新闻》一文,12月29日上海东方网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新闻”。①它们分别是:1.“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刊播媒体:《西安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日,作者:郑广辉;  相似文献   

17.
2002年伊始,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就连续推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等重头文章,振聋发聩,令人敬佩! 从《2001年十大假新闻》一文可以发现,国际假新闻和涉外假新闻就高达50%,除“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外,其它4篇都是新闻翻译作品。对四篇新闻翻译再进行分析,“上海将建300层的摩天大楼”和“汤加出现反华风潮”分别译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新西兰先驱报》,其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18.
孙藜 《新闻记者》2002,(8):29-30
《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推出《2001年10大假新闻》 ,在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不幸也坠入假新闻“传播者”之列 (笔者主持兰州大学主办的文摘性杂志《视野》的编务工作 ,2001年7月号上也刊登了被评为“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在认真反思对假新闻把关失败的同时 ,笔者考察了媒介运作常规(Routines)对把关人的影响。客观性原则是把关基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任何一家大众传媒都在不同层面的新闻资源争夺上面临这样一个矛盾 :如何既能为受众提…  相似文献   

19.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20.
最近获悉两则真实的荒唐故事:一是炮制“徐洪刚爱上了打工妹”的假新闻的作者在报上向读者公开道歉;一是黑龙江日报记者从西安《家庭之友》杂志刊登的通讯《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一文中受到启发,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追踪采访,结果“踏遍青山”,不见其人,原来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杜撰的假新闻.不久前,笔者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举办的第18期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上,与新华社高级编辑文有仁同志谈起此事,老教授道出了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对假新闻现象的痛心与忧虑:“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要负起‘打假’的责任.”作为一名宣传干部,笔者也常以拙笔撰写新闻稿,是业余通讯员大军中的一员.假新闻事件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些假新闻之所以屡屡见报,报社编辑固然有责任,但许多假新闻来源于我们业余通讯员之手,不能不令人感慨.我想,我们每个业余通讯员都应有“新闻打假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在向新闻单位投稿时务必慎重,对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即使“新闻性很强”也不要轻易动笔,务必采访调查清楚;对自己拿不准的数据等材料也应逐一核实;更不要明知真相却肆意曲解,为我所用地添油加醋处理之后投递给报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