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绛县横水、翼城大河口两处周代墓地为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学术界对其性质认识尚不一致。文章从考古角度出发,结合出土文献与历史文献,分别从两处墓地的文化特征、存在时间及所处地域等方面,对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这两处墓地应隶属于晋国的"怀姓九宗"中的两宗,其墓主在商末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周灭商后被周王赐予叔虞,目的是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及至春秋初年,其在晋国嫡庶之争中力助嫡系,后为庶系所灭。  相似文献   

2.
李静 《兰台世界》2012,(4):11-12
1928年10月至1936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有计划的发掘,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科研资料.殷墟发掘在推动各个学科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梁思永先生在殷墟考古中,先后主持了后冈遗址以及侯家庄西北冈的发掘工作.其中,后冈遗址的发掘被评价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1].今年是梁思永先生逝世58周年,也是后冈遗址发掘81周年,本文通过对梁思永先生考古工作及其成就的回顾,以此来缅怀这位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耆夜》记载了饮至典礼上武王、周公举爵行酬时所歌五首乐歌,其中《蟋蟀》本是周公即兴创作的一首诗,后来成为王朝的乐歌,有专门的乐师演唱、传习。周公封叔虞于唐,或周天子命晋文侯、晋文公为方伯时,以《蟋蟀》作为乐则赐予了晋国,专习《蟋蟀》的乐师同时也被赐予了晋国。《蟋蟀》一诗随乐师进入晋国后而得以在晋国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作者、来源竟被忘却,在不断演唱的过程中又屡被改编,最后又幸运地被编入了《诗经·唐风》之中。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兴县刘家峁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刘家峁遗址包含有仰韶晚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晋西北新石器时代遗存文化谱系的缺环,有利于加深对史前时期晋、陕、蒙间文化传播、交流通道的认识和了解;东周遗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晋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其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蒲向明 《档案》2022,(4):20-28
西周时期早秦青铜器的出土地域在陇坻以西,即今陇东南地区,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这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或有出入。近年整理出现的《清华简·系年》较为清晰地勾勒了秦人入周的轨迹,结合西周时期早秦考古陇东南毛家坪、李崖、西山三遗址情况,可以发现青铜器纹饰具有厚重的文化意义:秦人学习和效仿西周礼制,思想观念未发生大的转变,审美观念受周文化影响,青铜纹饰多以继承为主,兼有局部改变和创新。这些青铜器纹饰表明早期秦文化在西周中后期的转型,实质是一个“去商化”的过程,即秦在青铜器及其纹饰方面不断向周文化靠拢,直至西周晚期渐成秦式气候。  相似文献   

8.
罗振玉(1866—1940),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蕴,号雪堂,为我国近代著名的甲骨金文学家,也是政治上极为顽固守旧的保皇派代表人物,曾策划将油仅移送天津日租界“张园”和参与制造“伪满洲国”,并因“功”被封为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之职。罗一生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族、明器及决书等考古文物资料,且藉此编著了《殷墟书契》、《三代青金文存》、《殷墟书契去华》、《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等著作,成为家藏颇富的近代知名古董收藏和鉴赏家。罗振玉收集文物古董可谓不择手段。他15岁举秀才,1882年和1888年…  相似文献   

9.
班诺洼和考山考作为泰国两处重要的史前遗址,在东南亚史前考古和史前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处遗址虽然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不同,但从出土材料看,都表现出与古代中国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因此,通过对它们的实地考察,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泰国及东南亚的史前考古和史前文化,而且大大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以及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先周古史三部曲:后稷居邰、公刘迁豳、古公迁岐,公刘迁豳是中间环节。此事见于《诗·大雅·公刘》,为周人传诵,可比《圣经·出埃及记》。豳地在哪里,是考古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2018年至今,西北大学在泾水流域的旬邑西头遗址发掘多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线索。2023年5月,作者应邀参观该遗址后,搜集传世文献和出土铭刻(甲骨、青铜器、简牍、玺印、陶文)中的有关史料,结合彬县、旬邑、长武、泾川、灵台等地的地理考察,对豳地及其邻国做大致梳理,或有助考古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档案管理》2006,(5):F0003-F0003
7月20日,由安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安阳市档案局承办的“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光辉历程展”在安阳市党政综合办公楼开幕。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市长董永安等四大班子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省档案局副局长吉欣逢应邀出席了开幕式。我省是文物大省,全国八大古都河南居其四。殷墟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闻名中外。以都城建设、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商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殷墟的YHl27坑一次出土甲骨17000多…  相似文献   

12.
唐文治是一位视野开阔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既正直爱国、严谨务实,又开明开放、革新进步.唐文治执掌的无锡国专在顺应世界潮流、努力跟近代教育体制接轨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始终继承着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抗战初期,中国有大量高校内迁,无锡国专只是其中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专科学校,但是唐文治率领的无锡国专师生所表现出的坚毅卓绝的精神,却是震撼人心.战火中无锡国专内迁,对于保存这所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人才的名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商代青铜器,文中介绍的10件藏品均为首次发表,包括斝、觚、鼎、鬲。酒器中有3件罐形斝极富特色,年代约处于商代中期,为认识殷墟文化一期以前的同类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饕餮纹觚时代处于殷墟文化一期或偏早,圈足处铭文曾为《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食器中有2件弦纹鼎,分属商代中期晚段和殷墟文化一期,具有断代意义;另有一件环络纹鬲,形制与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一件铜鬲几近一致,器身还有后刻铭文。这些藏品对于探讨殷墟文化二期以前青铜器的演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与2008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甘肃天水地区牛头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共调查各类遗址117处,年代主要为史前至汉代;基本摸清了这一地区的古文化发展序列及分布范围,为探讨秦早期都邑以及后来的西戎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殷墟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境内,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商代都城遗址。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进行发掘,开启了殷墟科学考古的起点。但是不久,得到省政府支持的部分河南学界人士介入其中,迫使史语所的发掘工作在1930年前后一度陷于停顿。为解决纠纷,傅斯年频繁奔波于北平、南京、开封之间,协调与地方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虽历经曲折,终使殷墟发掘恢复正常。期间,傅斯年、李济等人利用媒体宣传、学术讲座等形式,广泛介绍科学考古的目的、方法,文物的发掘、研究及保护常识,开了对公众普及近代考古学知识的先河。这场因考古发掘权、文物归属权而引发的纠纷及其解决,不仅反映出民国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也折射出近代考古学与传统"寻宝"理念的碰撞,在中国近代考古学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向冷门的考古发掘活动,随着公众越来越强烈的信息需求,逐渐成为各家媒体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在2004年的全国考古新发现中,同位于平顶山境内的张公巷窑址新发现和蒲城店遗址的发掘不仅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更被众多媒体所密切关注与追踪报道;2005年1月,蒲城店遗址和张公巷窑址又同时入选河南省十大考古发现。《平顶山晚报》在对张公巷窑址和蒲城店遗址的考古报道中,扬己之长,  相似文献   

17.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18.
1月5日,湖北《宜昌报》以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中堡岛、朝天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标题和文内都说:这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人民日报1月22日三版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西陵峡两处古文化遗址发掘再次证明,长江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摇篮》,文内也说“在朝天嘴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目前长江中游地区……。电头是“新华社武汉1月20日电””。  相似文献   

19.
秦祖非子的封地"秦"邑地望有陕西渭之会和甘肃清水县两说,前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通过对牛头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摸清了当地周代遗址的分布,可初步推断清水县李崖遗址为非子封邑之所在。该流域属寺洼文化势力薄弱区,可能与商、周王朝的大力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20.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