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商代青铜器,文中介绍的10件藏品均为首次发表,包括斝、觚、鼎、鬲。酒器中有3件罐形斝极富特色,年代约处于商代中期,为认识殷墟文化一期以前的同类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饕餮纹觚时代处于殷墟文化一期或偏早,圈足处铭文曾为《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食器中有2件弦纹鼎,分属商代中期晚段和殷墟文化一期,具有断代意义;另有一件环络纹鬲,形制与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一件铜鬲几近一致,器身还有后刻铭文。这些藏品对于探讨殷墟文化二期以前青铜器的演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家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西北约3公里的城中村—刘家庄村,是一处商周和唐至明清时期的遗址。2010年7月—2011年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灰坑、墓葬等遗迹。M121、M122两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出土大量青铜器,器形完整及可辨者共计121件,其中容器22件,有鼎、甑、簋、爵、觚、斝、卣、壶等;兵器77件(组),有戈、矛、刀等;另有少量玉器及陶器等。部分青铜器上带有族徽铭文,共计4种14组。两座墓葬出土器物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初步推测两座墓葬时代为殷墟三期,墓主人为中等贵族。发掘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区域居住着至少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再次验证了济南在商代的重要位置,为山东地区商代政治、经济格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对研究济南的城市变迁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种类甚多,主要有食器之鼎、簋、甗、鬲,酒器之爵、觚、卣、觯、斝、瓿、尊、彝、壶、罍,水器之盉、盘,乐器之铙,兵器之钺、戈等。这些铜器几乎涉及青铜器各类别,其在同一墓葬中常常与单一族徽铜器的种类不同,而铸造则显得比同墓所出单一族徽铜器的形体小、器壁薄、重量轻。复合族徽铜器见于同一墓葬,往往有主次之别:有些可能是墓主的子女及其配偶所铸造,有些可能是墓主的亲朋好友所赠送。商周家族墓地出土的复合族徽铜器共有17种组合,有关墓葬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能够确定墓主生前绝大多数都是中小贵族,而随葬复合族徽铜器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与其它铜器配成一套或一组礼器,并不在于体现其族氏属性。这些情况表明,复合族徽可能不代表族氏组织,而仅仅是族氏关系,即为同族分化、不同族氏联姻或联盟关系的表示。  相似文献   

4.
穆乐 《大观周刊》2012,(45):18-18,9
鹿邑县太清宫镇隐山遗址发现了一座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它的发掘进入1998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从其出土文物、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变迁可以证实此墓属于历国境内。从此墓中夯土城墙的发现以及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铜器器形及组合综合分析,此墓有明显的商文化因素。结合长氏墓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地理位置,长氏墓当属商周时期厉国的墓葬。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陕西周原遗址贺家村西发现一座铜器窖藏,共出土文物102件,种类包括车马器、乐器和工具三大类,时代为西周中晚期。车马器共计95件,种类有车、车、轮牙束、轭首、轭脚、车軎和马镳等;乐器为编钟1件;工具包括铜斧1件、铜铲5件。这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以车马器为主的铜器窖藏,丰富了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绝大多数车、车均镶嵌绿松石,工艺精美,亦是西周考古中首次发现。相当一部分车马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是经过长期使用所致,其所装备的车在当时应为实用车。这一发现为研究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及西周车马器、西周车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1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8座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填土为五花土;5座墓底部带有腰坑,一座带壁龛。葬具一般为一棺,大部分墓葬被盗扰。尸骨严重腐朽,葬式不明。出土器物较丰富,有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等7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鬲、簋、豆、罐、爵、尊等。纹饰以弦纹居多,绳纹次之,另刻划有三角形波纹、网状纹、S纹、云雷纹及附加泥饼堆纹等。这批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中无车马器,可见其身份不属贵族之列;因随葬陶、玉、铜器等小形器物,应属于普通平民墓葬。其中5座墓有腰坑,并有少量仿铜酒器(陶爵),可能受到殷代埋葬制度的影响,与洛阳上窑等地发现的殷人墓相同。该批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7.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8.
殷墟西北冈大墓的早期盗掘坑并非"自然填塞",因而大墓早期盗掘坑中所出西周遗物年代不晚于早期盗掘。安阳地区西周时期墓葬随葬陶鬲具有逐渐小型化的趋势,根据《侯家庄》报告公布的照片或线图中墓主头骨颅长与陶鬲口径的比较可知,大墓之上的小墓年代下限可至西周中期,灰坑中所出陶器也具有可晚至西周中期的特征。由于早期盗掘坑打破这些小墓和灰坑,故殷墟王陵早期被盗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仅发现于王陵区西区,西周早期至中期的居址与墓葬混杂分布,根据居葬关系、陶器形制及葬俗等特征推测背后是一批西周早期至中期居葬于此的殷遗民。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10.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是一处承前启后的重要商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居址与墓葬所出陶容器和铜容器可重新分为7组,年代相当于二里冈上层时期至殷墟文化第二期。在台西遗址重新分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遗存的空间分布,可复原台西遗址的聚落发展过程。在台西遗址的主体堆积阶段,居址与墓葬均集中发现于发掘区之内,呈现出"居葬合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台西遗址并非孤例,殷墟遗址的洹北花园庄东地和王裕口南地也存在同样的分布形态,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殷墟遗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在周原遗址西周时期的殷遗居民点也可见到相同的分布形态,应是商文化的重要特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王家嘴村周围以往发掘的西周墓葬多位于村北,本次发现的墓葬与1953年发现铜器的地点距离相近。王家嘴村南与村北各有一处西周墓地,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两处墓地的时代均集中于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2.
龙山岗遗址位于豫西南丹江下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于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不仅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还发现有西周等时期遗存。西周遗迹主要有灰坑、沟、墓葬等;出土的典型器物主要为陶鬲。从器物的特征来看,遗存的年代涵盖了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西周早期的陶鬲,颇具商文化特征;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陶鬲,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如陶系为夹砂红陶,鬲足为柱状等;西周中期后段以后,出现了明显为"二次包制"的柱形鬲足,属"楚式鬲"的典型特征。这些发现为早期楚文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2014年秋冬季,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周原遗址发掘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形制独特,内涵丰富。本文从基址的形制和有关设施出发,结合文献记载,论证此建筑是西周时期居住在周原地区殷遗民所建的亳社。对该建筑性质的上述判断,可以将它与著名的凤雏一号基址、凤雏甲骨、微氏家族铜器窖藏等重要遗存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证明今凤雏村一带在西周时期是殷遗民的居邑,为深入研究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且可以证明周原遗址就是西周的都邑"周"地所在。  相似文献   

14.
韩城梁带村墓地M27中发现了一组仿古铜器,本文根据新发表的材料,特别是海昏侯墓中发现的一件西周早期的形制、纹饰相同的卣,重新申述了梁带村M27中卣、尊、角等器类均是两周之际对西周早期铜器的仿制。尽管它们的造型与西周早期的铜器相似,但纹饰的精致程度差异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周之际的工匠进行仿制时,制作工艺变迁,工匠对西周早期的工艺不熟悉。由于它们与西周早期的铜器在形制乃至纹饰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确定它们是比较严格地仿制这些器物。此外,从器类延续的时间来看,梁带村M27中发现的簋和觚,也是两周之际对早期器物的仿制,由于仿制相对随意,不易找到它们确切的蓝本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是新发现的重要的带铭青铜器。芮太子白鼎是一件春秋早期芮国青铜器,作器者芮太子白是芮国的重要人物,其所作铜器数量较多。曾伯宫父匜是一件春秋早期曾国青铜器,流口上端封闭,有立鸟钮的器盖,形制特殊;作器者曾伯宫父穆是曾国贵族,其所作铜器还有两件鬲。芮太子白鼎和曾伯宫父匜的发现为春秋时期芮国和曾国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1981年绍兴坡塘306号墓是浙江省的重大考古发现。关于墓葬性质,历来存在争论。争论焦点是:一、墓主是谁,男性还是女性?二、墓的国别,越还是徐?三、时代早晚,战国还是春秋?作者总结旧说,引用两件带"元女"铭文的铜器和赛克勒藏品中的嘉子孟嬴缶,重新考释墓中出土的三篇铭文,并对墓中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一、此墓墓主是徐王元女,女性;二、此墓是越地的墓葬,但墓主不是越人,而是从徐国嫁到越地的女子;三、墓中出土物以徐器为主,总体特征更接近春秋晚期,而非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墓葬中玉锥形器、玉柄形器、圆陶片、漆觚的空间关系,认为漆觚在良渚文化时期、夏商周时期墓葬的器物组合,特别是酒器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锥形器与玉柄形器形态上存在递变关系,在功能上存在同一性,使用方式上都是榫接于木棒上置于觚中以祼酒。这种玉柄形器是为瓒,与觚组合在祼礼中使用。墓葬中常见的圆陶片是漆觚用来堵塞剜制中形成的孔腔的隔断,其来源当是良渚文化漆觚使用的木塞与圆玉片。可以用圆陶片来判断漆觚的存在,从而重估墓葬的器物组合。祼礼的来源相当古老,良渚文化时期就在江南地区流行,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进入中原,随早商文化的开拓而广布,并传承至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饕餮纹提梁卣,器型规整,纹饰繁缛。本文通过与商代同类型卣比较表明,其年代应在二里冈上层二期以后至殷墟文化二期之前,约相当于殷墟文化一期。这件卣纹饰多达8周,分为饕餮纹、目云纹、夔纹、涡纹4类。通过梳理商代同类纹饰的风格演变,可认识到该卣上承二里冈上层二期铜器纹饰,同时又具有殷墟铜器纹饰的特点,时代特征明显。此型卣多出土于商代高级贵族的墓葬中,应属于等级较高的一种青铜礼器。  相似文献   

19.
2016年,西安博物院新入藏了12件商周青铜器,均是文物执法部门在打击盗墓的专项行动中从犯罪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这些铜器年代分别集中于商周之际和两周之际。商周之际的青铜器虽然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墓葬,但包含了鼎、簋、觚、爵、尊、卣等当时主要的青铜器类别,不少器物上还铸有1-3字构成的族徽文字。两周之际的青铜器有2件铭文内容相近,可能是同一座墓葬出土之物,铭文中新发现的"醜"字不见于以往所见金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周原遗址2014年发掘的凤雏三号基址(F3)和以前的凤雏甲组建筑、云塘—齐镇建筑群、召陈建筑群,从建筑组合的类型学分析,三大建筑群在周原遗址聚落变迁中的位置,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角度出发,论证凤雏甲组的始建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指出周人的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凤雏建筑群)应是对商代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学习。结合西周铜器铸造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可发现大型建筑也遵循着同样的过程,即西周早期的凤雏建筑群秉承商代建筑特征,中期的召陈建筑群体现周文化特征,晚期的云塘—齐镇建筑群,此后秦马家庄宗庙建筑延续其风格。最终推测凤雏建筑群的设计者的族属为商人,而其使用者身份的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