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28日,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在罗布泊获得成功。这两声巨响,冲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核封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我国就此跨入掌握导弹核武器的新时代。 30多年来,我国核武器研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特种效应弹,并达到了武器化的程度,装备了部队。  相似文献   

3.
1964年10月16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而仅隔两年零七个月,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再次创造了世界上从原子弹试验到氢弹试验成功的最快纪录。  相似文献   

4.
自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后,至今人们提到原子弹、氢弹就“谈核色变”!核弹试验和实际使用都证明,原子弹和氢弹在爆炸之初的几十秒之内,光辐射、冲击波、核电磁脉冲、、早期核辐射所产生的破坏力和杀伤力最大,接着是放射性沾染能在以后的几天或几十天之内危害人体,破坏自熟环境。  相似文献   

5.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6.
邓稼先拒绝高官厚禄我国“两弹”(原子弹和氢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邓稼先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受命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当时,在外国严密封锁和我国实验条件设备极其落后、艰苦、简陋、缺乏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力合作,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并在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两弹…  相似文献   

7.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而同样的历程,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在创造这一威震世界的发展速度的科学家群体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于敏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两弹一星。1964年Ic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中国继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宇航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要突破。而在当时,只有美苏两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2、北束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我国继原…  相似文献   

9.
<正>于敏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凭借科学救国,他带头揭开氢弹原理奥秘。那时的种种不为人知,现在也未必全都解密。如果不是荣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的于敏也不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无独有偶,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全体掌声的响起,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  相似文献   

10.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再次空爆成功。世界为之震撼。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那么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这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是清代  相似文献   

1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36分.) 1.原子弹和氢弹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 ( ) A.都是根据重核的裂变原理. B.都是根据轻核的聚变原理. C.原子弹是根据裂变原理,氢弹是根据聚变原理. D.原子弹是根据聚变原理,氢弹是根据裂变原理.  相似文献   

12.
E=mc2是一个简洁的公式,但科学家们据此研制出强大的机器,实现原子弹、氢弹爆炸,解决能源的世界性匮乏,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正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作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序幕。自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到1970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用核捍卫了国家安全;自1991年中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成到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向世界,中国用核展示了大国实力。  相似文献   

14.
<正>于敏,1926年生。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上世纪60年代起,他投身于我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氢弹、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等突破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人物     
于敏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  相似文献   

16.
建国43年来,我国的核能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科技队伍,有的技术已达世界水平,高新技术的研制工作也先后起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中国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相信这愿望一定能实现。众所周知,1964年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4年我国研制的最大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在四川省乐山地区建成,7年来  相似文献   

17.
徐梦华 《中国教师》2011,(12):21-23
<正>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在这两朵引发世界性震惊的冲天蘑菇云下,有一个为此隐姓埋名工作了28年的名字——邓稼先。这位为中国的核武器、原  相似文献   

18.
核能又称原子能 ,是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分配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分为三类 :(1 )裂变能 .由重元素 (如铀、钚等 )原子核发生分裂时释放出的能量 .(2 )聚变能 .由轻元素 (如氘、氚 )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3 )放射能 .原子核衰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本文试就核能及其军事应用、和平利用、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医学应用等方面作简单的回顾与展望 .一、核能的军事应用核能的应用首先是在军事上 ,主要有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武器 .人类利用核裂变能的关键技术是实现链式裂变反应 .链式裂变反应指的是原子核的链续裂变过程 .以铀 2 3 5核裂变为例 ,当第一个铀核裂变时 ,同时放出 2~ 3个中子 ,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铀核裂变 ,就可使裂变反应不断进行下去 ,这种反应就是链式裂变反应 .它的发现使人们获得了实际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 .原子弹 原子弹就是设法使铀 2 3 5的体积超过它的临界体积 ,只要有中子进入铀块 ,就会立即引起铀核的链式反应 ,在极短时间内 ,释放出大量的核能 ,发生猛烈爆炸 .氢弹 氢弹则是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热核反应所需温度 ,使氘和氚发生聚变 ,从而引起新的爆炸 .中子...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核能,人们立即想到威力巨大的原子弹。那么,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核电站是否也会爆炸?许多人不免产生了这种担心。原子弹会爆炸,这是众所周知的,核电站和原子弹的反应原理是  相似文献   

20.
《青年教师》2006,(8):56-59
朱光亚,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防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铸造和建立我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